台下传来笑声,一个老修复师点头:“这丫头说得对!我们以前修湿地,也犯过硬来的错,后来才知道,地脉和植物是一伙的,得顺着来。”
董晓更有信心了,掏出分灌闸的滤草网照片,“还有这个,分灌闸的滤水栅总堵,我们加了个麻布滤草网,村民自己就能清,不用我们总跑。现在老鲁每周都去看一次,有问题直接打电话,省了不少事。”
交流会的下半场是实地操作。大家去了保护站附近的一条老河道,河道的滤水栅堵了,水流小得可怜。沈墨让董晓演示怎么清理,“先用栅网清理钩勾出麦秆,再用净脉砂溶液冲细缝,最后加滤草网。” 董晓边做边说,其他修复师围在旁边看,有的还拿出笔记记下来。
“这个清理钩的齿间距正好,勾麦秆不费劲!” 一个修复师拿起清理钩,“我们之前用的钩齿太密,总勾不上,回去我也做一个。”
董雅南则在旁边讲脉气检测的技巧,“清理完要测脉气,要是浓度没上来,说明还有淤塞藏在缝里,得再冲一次。比如分灌闸,我们清完测了三次,才把细缝里的泥冲干净。”
傍晚交流会结束时,不少修复师来要材料,有的要董晓的笔记,有的要滤草网的图纸。李组长握着沈墨的手,“这次真是没白开!你们的经验太实用了,下次有机会,我们组织大家去通济渠、玉河故道看看,实地学学。”
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往回走,车里放着其他修复师送的小工具:一个特制的清淤勺,一个迷你脉气检测仪,还有一本手写的《老河道修复笔记》。董晓翻着笔记,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还有这么多修复方法!比如用玉米须做滤草网,又便宜又好用,下次分灌闸的滤草网坏了,我们也试试!”
回到斫韵堂时,夜色已经深了。沈墨把新得的工具放进工具箱,董雅南整理着交流会的照片,董晓则在笔记本上添了新的 “技巧总结”。窗台上的脉气灯碎片,七彩光里多了点淡淡的新绿,顺着光纹看,正好指向玉河故道上游的 “古泉眼”—— 之前老周提过,那泉眼冬天会冻住,得提前做防冻措施,看来这就是下次要处理的小节点。
“明天我们去看看古泉眼吧?” 董晓抬头,眼里满是期待,“老周说泉眼旁边有棵老槐树,冬天特别好看,我们顺便看看要不要加个保温层,别冻裂了泉壁。”
沈墨点点头,“好啊,顺便把交流会的经验跟老周说说,让他也学学怎么测脉气,以后泉眼有问题,他就能先看着。”
厨房里,董晓煮了玉米粥,就着中午剩下的馒头,三人边吃边聊。脉气灯碎片的光落在桌上的笔记上,落在新得的工具上,落在冒着热气的粥碗上,温暖而安稳。沈墨知道,交流会不是结束,而是 “地脉守护” 的新开始 —— 把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加入,让更多的老河道活过来,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安稳日子,这才是 “导流枢” 真正的传承。
夜色渐浓,斫韵堂的灯光依旧明亮,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轻轻晃动,像是在为明天的古泉眼之行,悄悄预热。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