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韵堂的晨光里终于有了春的软 —— 窗台上桃核苗的芽尖又长了半指,嫩绿里透着点鹅黄,风从窗缝钻进来,少了冬的凛冽,多了点草木的湿润气。脉气灯碎片的暖黄光彻底变成了 “浅绿光”,光纹在通济渠 “配水渠” 的地图标注上轻轻流淌,像渠水即将奔涌的模样,连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都带着点水润的生机,与守渠人老秦一早推着独轮车赶来时的急切正好对上:“配水渠堵得严实!融雪水裹着泥沙、枯枝全堆在渠口,我用耙子扒了半天,只扒开个小缝,春灌要是用不上水,下游的麦田就等着旱死!”
“配水渠是通济渠的‘春灌总开关’吧?” 董雅南放下手里刚打印的春灌体验日流程表,流程表上还贴着玉河故道古渡口的照片,“去年春灌前我们清过一次,当时还加了个简易滤栅,怎么今年还堵这么厉害?”
“今年融雪快!山上的枯枝、泥沙顺着水流全冲下来,滤栅早被压塌了!” 老秦抹了把额头的汗,独轮车上还放着被压弯的滤栅,铁丝都拧成了麻花,“我昨儿守到半夜,看着渠里的水越积越多,就是流不进配水渠,急得我直转圈。下游的王婶都来问了,说麦子等着浇水抽芽,再等几天,芽都要干了!”
董晓早就趴在桌边翻配水渠的资料了,面前摊着的《通济渠春灌手册》被她折了角,其中一页画着配水渠的 “分水流道”—— 三条窄渠从主渠分出来,分别通向不同的麦田,每个流道口都该有滤栅,“沈哥!我查到了!配水渠的分水流道窄,只有半米宽,泥沙和枯枝最容易堵在流道口!之前的滤栅太细,压塌了就没挡住东西,得换‘加粗钢筋滤栅’,再在主渠口加个‘沉沙池’,让泥沙先沉下来,枯枝用捞网捞,这样流道就不会堵了!” 她举起手里的 “春灌脉气记录表”,表上已经标好了每个流道的正常脉气值,“等下清完淤,我要测每个流道的脉气,保证水流均匀,不能有的麦田水多,有的水少!”
沈墨点点头,把星槎引放进春灌工具包 —— 杖尖的浅绿光正好能指引流道的堵塞点,“老秦,你先回去准备加粗钢筋和水泥,我们收拾工具马上就到。董雅南,你把春灌体验日的流程表收好,等清完配水渠,我们再和老鲁他们商量体验日的细节。董晓,你带好沉沙池的简易图纸,我们现场挖,不用太复杂,能沉沙就行。”
老秦一听,推着独轮车就往回跑,“我这就去喊人焊滤栅!保证你们到的时候,钢筋都准备好了!”
三人很快收拾好工具:董晓带了 “渠底清淤耙”(耙齿间距宽,能勾枯枝还不勾泥)、沈墨带了 “流道疏通杆”(杆头带圆头,能捅开泥沙堵点)、董雅南带了脉气检测仪和沉沙池用的铁锹,还不忘把老鲁之前送的荠菜装进背包,“等下清完淤,我们煮荠菜饺子吃,老秦嫂子包的饺子最好吃!”
车驶离斫韵堂,初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 通济渠旁的麦田里,冬小麦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像给土地铺了层绿绒毯;渠边的柳树也开始冒芽,嫩黄的柳芽挂在枝头,风一吹,轻轻晃动;远处的蓄脉库泛着淡蓝的光,库边已经有村民在修灌溉用的水管,一派忙碌的春景。
快到配水渠时,远远就能看到老秦带着几个村民在主渠口等候,旁边堆着焊好的加粗钢筋滤栅,还有几袋水泥,“沈师傅!滤栅焊好了!比之前的粗一倍,再重的泥沙也压不塌!”
沈墨走到主渠口,往下一看 —— 渠里的水泛着浑浊的黄,水面上飘着枯枝、杂草,渠底积了厚厚的一层泥沙,流道口被堵得严严实实,只隐约能看到一点水流的痕迹,“先挖沉沙池!在主渠口旁边挖个一米见方、半米深的池,让水流先流进池里,泥沙沉在池底,再把清水引进配水渠。”
村民们立刻拿起铁锹挖沉沙池,老秦则带着人捞主渠里的枯枝,“这些枯枝要是流进流道,肯定堵得更厉害,先捞干净再说!” 董晓也没闲着,用渠底清淤耙勾渠底的泥沙,耙齿一勾,就带起一大团泥沙,村民们用筐子接住,倒在旁边的空地上,“沈哥!流道口的泥沙好硬,得用疏通杆捅!”
沈墨接过疏通杆,对准流道口 —— 杆头轻轻一捅,硬邦邦的泥沙团就散了,水流顺着缝隙慢慢流进流道,“董晓,测测这个流道的脉气!”
董晓立刻把检测仪贴在流道壁上,屏幕上的数值很快跳出来:脉气浓度 60%,低于正常的 70%,“还有泥沙堵在里面!得再捅几下!”
沈墨又捅了几下,董晓再测 —— 脉气浓度升到 72%,正常了!“通了!这个流道通了!水流能到王婶家的麦田了!”
旁边的村民们欢呼起来,王婶正好提着篮子来送饺子,听到喊声,笑着说:“可算通了!我这就回去烧水煮饺子,等你们清完了,正好吃饭!”
太阳渐渐升高,春阳暖得人身上发燥。沉沙池挖好了,村民们把水泥抹在池壁上,防止漏水;加粗钢筋滤栅也装好了,牢牢地固定在流道口,能挡住枯枝和大块泥沙;三个流道的淤塞也清完了,董晓测了每个流道的脉气,都在 70%-75% 之间,水流均匀,“沈哥!都通了!春灌的时候,打开主渠闸,水就能顺着流道流进麦田,不会再堵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