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完导流槽,沈墨和老周一起调整堰板角度 —— 沈墨扶着堰板,老周用扳手拧紧青铜销子,董晓则在销子上涂防腐膏,“销子要拧到底,防腐膏涂均匀,这样就算明年夏收,也不会轻易松动。” 沈墨边说边用星槎引校准,杖尖的淡青光顺着堰板流淌,直到光纹平稳,“角度对了,30 度正好!”
董雅南立刻用脉气检测仪测两边的水流 —— 东边脉气浓度 72%,西边 71%,几乎持平,“成了!脉气均衡了!水流不会再偏了!”
大家坐在堰边的树荫下,喝着谷茶,清甜的茶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格外解乏。小林看着分流均匀的水流,兴奋地说:“沈师傅,以后我每半个月就来巡检一次分水堰,清一清导流槽,拧紧销子,保证水流不偏!”
“这就对了!” 沈墨笑着点头,“地脉守护就是要勤巡检、早发现,这样才能避免大问题。等秋收结束,我们再给分水堰的堰板做个全面检修,换一批新的青铜销子,让它能一直稳定分流。”
老周看着东边稻田里的水流慢慢回落,西边玉米地的土壤渐渐湿润,脸上满是踏实的笑容,“有你们在,我们秋收就放心了!等晚稻收割了,我请大家吃新米饭,炖土鸡,好好庆祝!”
董晓趴在堰边,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导流槽分别流向东西两侧的农田,稻穗在水里轻轻晃动,像在点头致谢,“沈哥,你看这水流多稳,两边的庄稼肯定能丰收!”
“是啊,” 沈墨望着远方的田野,稻浪金黄,玉米翠绿,一派丰收的景象,“地脉稳了,水流顺了,庄稼才能长得好,这就是我们守护的意义。”
下午,三人帮着村民们把东边稻田的积水排完,又给西边的玉米地浇了遍水,看着庄稼慢慢恢复生机,才准备离开。老周送了他们满满一袋新收的早稻,“带回去磨米做饭,新米香得很!” 小林还递来一本《小分队巡检手册》,上面记着每个节点的巡检时间和注意事项,“沈师傅,这是我整理的,以后我们就按这个来,保证每个节点都不出问题!”
车驶离时,夕阳为分水堰镀上一层金红 —— 堰板在夕阳下泛着青铜的光泽,导流槽的水流平稳流淌,东边的稻浪、西边的玉米地在夕阳下构成一幅丰收的画卷,小分队的成员们还在堰边巡检,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刚摘的玉米棒。
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田野,“沈哥,秋收的时候我们来帮忙吧?我还从来没割过稻子,想试试!”
“当然可以,” 沈墨笑着说,“秋收是大事,我们来搭把手,还能尝尝新米饭。砚枢组也说,等我们秋收结束,要把分水堰的分流调节经验整理好,分享给其他地区,让更多的农田能均衡浇水,获得丰收。”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还说,第三卷《导流枢》的地脉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让我们整理一下这一年的修复记录、照片和视频,准备做个总结报告,还要在全国地脉保护大会上分享我们的经验,让更多人了解‘地脉与人间共生’的守护模式。”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蝉鸣渐渐平息,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在竹匾里的谷粒上,泛着金亮的光。窗台上的桃核苗结的小桃子又长大了点,青涩的表皮上泛着淡淡的红晕,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落在谷粒和桃子上,温暖而安稳。
三人坐在桌旁,剥着老周送的玉米,聊着秋收的计划,聊着总结报告的整理,聊着全国地脉保护大会的分享。董晓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分水堰修复总结》,还画了个丰收的稻穗;董雅南整理着这一年的修复照片,从冬末的古泉防冻到夏末的分水堰调流,每一张都记录着守护的足迹;沈墨则翻看着《玉河故道脉气分布图》,上面标注的每一个节点都泛着稳定的脉气光,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这片土地。
沈墨知道,第三卷《导流枢》的守护,就像这分水堰的水流 —— 平稳、踏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关乎每一寸农田的丰收,每一户村民的生计。从冬到夏,从清淤、补漏、防冻到分流,每一次修复都是为了让地脉更稳,让生活更实。而这一年的守护,也让地脉守护小分队成长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 “守护” 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传承。
脉气灯碎片的光,在夜色中轻轻闪烁,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秋收祝福,也像是在期待着全国地脉保护大会上的分享,更像是在诉说着:地脉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是地脉与人间相互滋养、生生不息的美好约定。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