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铃铛是个好主意,” 老张看着小满钓竿上的铃铛,“融冰期水流声大,有时候听不见线动,铃铛能提醒。”
小满眼睛一亮:“我下次试试在铃铛上缠点彩色线,说不定还能吸引鱼注意!”
临近中午时,桶里的鱼已经装了大半。李师傅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对了,社区食堂的王师傅昨天说,要是咱们钓了开江鱼,能不能送几条过去,给独居老人做鱼汤。”
“这主意好!” 陈守义立刻点头,“咱们留几条够吃的,剩下的都送去,让老人们也尝尝鲜。”
小满也积极响应:“我去送!我还能帮王师傅择鱼,上次我跟妈妈学过。”
收拾钓具时,小满特意把那条 “金背鲫” 单独放在小桶里:“这条送给王奶奶,她上次给我做的青团特别好吃。”
四人提着渔获往社区食堂走,小满走在最前面,手里的小桶晃悠悠的,嘴里还哼着自己编的钓鱼歌;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跟在后面,聊着下午要去给钓竿上漆,顺便给小满的新钓竿刻上名字。
社区食堂门口,王师傅已经在等他们了。看到满桶的鱼,高兴得合不拢嘴:“正好今天做鲫鱼汤,有这些开江鱼,老人们肯定高兴。”
小满放下桶,就跟着王师傅进了厨房,帮忙择鱼、刮鳞,动作熟练得像个小厨师。陈守义三人则坐在食堂门口的长椅上,看着厨房里忙碌的小满,又望向远处的江湾 —— 晨光下的江面泛着暖光,芦苇丛里的新绿越来越明显。
“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有这么热闹的日子,” 老张感慨道,“以前在外地,总想着江湾的鱼,现在不仅能钓鱼,还能跟你们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
李师傅也点头:“小满这孩子,给江湾添了不少活力,咱们这些老骨头,也跟着年轻了。”
陈守义看着江湾的方向,心里满是踏实。他想起第一次在江湾遇到小满时,少年还拿着塑料竿不知所措,如今却能独当一面,甚至把老钓法创新;想起老张回来后,三人重拾当年的情谊;想起李师傅、王奶奶这些邻居,用平凡的善意温暖着彼此。
中午,社区食堂飘起了鲫鱼汤的香味。小满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递给陈守义:“爷爷,您尝尝,这是用咱们钓的鲫鱼做的,王师傅还放了嫩豆腐。”
陈守义喝了一口,鲜美的鱼汤带着淡淡的豆香,还有一丝枯草的清甜味 —— 那是开江鱼独有的味道,也是江湾初春的味道。老张和李师傅也端着鱼汤,坐在旁边聊天,小满则跑前跑后,给食堂里的老人送鱼汤,偶尔还会讲几句钓鱼的趣事,引得老人们阵阵发笑。
下午,四人回到江湾,把剩下的渔获分给了邻居,然后一起去了老张的小院。老张拿出油漆和刻刀,给小满的新钓竿刻上 “满” 字,陈守义则在旁边帮忙打磨,李师傅则教小满如何给钓竿上漆,防止受潮。
“等漆干了,咱们去水库钓草鱼,” 老张一边刻字一边说,“我打听好了,水库的草鱼刚开食,用嫩麦粒钓正好。”
“我要把水库的景色也画进画册里,” 小满摸着钓竿上的刻字,“还要把枯草逗钓的方法写进指南,让更多人知道老钓法也好用。”
夕阳西下时,四人站在小院门口,看着远处的江湾被染成金色。小满手里拿着刚上漆的钓竿,陈守义的帆布包里装着小满的新画,老张和李师傅则提着剩下的枯草,约定明天再来江湾试试新的钓法。
“爷爷,” 小满突然停下脚步,抬头看着陈守义,“江湾是不是不仅能钓鱼,还能把大家都连在一起啊?”
陈守义摸了摸他的头,望向江湾的方向:“是啊,江湾的水是活的,咱们的情谊也是活的,以后啊,还会有更多人来这里,把这份热闹传下去。”
晚风拂过,带着江湾的水汽和青草的清香。远处的航标灯渐渐亮起,像是江湾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也注视着这份跨越代际的情谊与传承。而小满手里的钓竿,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光,仿佛正预示着,江湾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