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青衣江湾的银杏叶彻底黄了,像一把把小扇子,铺满了小区到江湾的小路。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落叶发出 “沙沙” 的轻响,混着深秋特有的微凉空气,让人心里泛起一阵清爽。他摸了摸钓包内侧,里面装着小满昨天熬夜装订好的《江湾钓鱼指南》终稿,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四季图 —— 春有浅滩新绿,夏有芦苇荡波光,秋有银杏落满岸,冬有冰面映暖阳,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献给青衣江湾所有热爱钓鱼的人”。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江湾钓鱼指南》,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木质书签 —— 那是他用去年深秋的芦苇根打磨的,上面刻着 “渔获满满” 四个字。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厚外套,脸颊冻得微红,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咱们的指南!我昨晚把全年的钓技都整理好了,还加了‘钓友故事’章节,把张爷爷、李爷爷他们的钓鱼经历都写进去了!”
陈守义接过一本指南,指尖拂过厚实的纸张,心里满是暖意。指南里不仅有详细的钓技图解 —— 从春钓开江鱼的红虫饵料配比,到夏钓草鱼的草窝搭建步骤,再到秋钓鲤鱼的线组调整技巧,最后到冬钓冰窟的安全注意事项,每一页都标注着清晰的季节标签;还有 “钓友故事” 章节,里面记录着老张在部队钓草鱼的往事、李师傅守江湾三十年的经历,甚至王奶奶第一次钓上鲫鱼的趣事,字里行间满是温情。“小满做得真好,” 他把指南抱在怀里,“今天的‘深秋渔获分享会’,咱们把指南分给大家,也算是给今年的钓鱼季画个圆满的句号。”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怀里的指南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我还准备了‘全年渔获统计表’,把咱们每次钓鱼的收获都记下来了,等会儿跟大家一起总结,看看今年谁钓的鱼最多、最大!”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深秋的江湾满是诗意。岸边的芦苇荡已经变成了金黄色,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水面上,像一片片白色的雪花;江面上的渔船少了很多,偶尔有一艘驶过,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很快又被水波抚平;远处的群山被秋色染透,红的、黄的、绿的树叶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中央的观景亭出现在眼前。亭子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钓友 —— 老张和李师傅正忙着挂横幅,上面写着 “青衣江湾深秋渔获分享会”;王师傅提着一个大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熬好的姜汤;小林和小周则在亭子周围摆桌子,上面放着大家带来的渔获标本 —— 有小满春天钓的 “开江第一鲫”,有陈守义夏天钓的七斤重草鱼,还有王师傅秋天钓的五斤大鲤鱼;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赵叔,也带来了自己做的鱼拓画,上面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翘嘴,鳞片在纸上泛着银光。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横幅,迎上来接过他们怀里的指南,“就等你们的指南了,昨天钓友群里都在问,什么时候能拿到这本‘江湾钓技宝典’!”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从保温桶里倒出两杯姜汤:“先喝点姜汤暖暖身子,深秋的江风凉,别冻着。今天咱们不仅要分享渔获,还要一起回顾今年的钓鱼故事,让新来的钓友也听听咱们江湾的趣事。”
小满赶紧从双肩包里拿出 “全年渔获统计表”,铺在桌子上:“大家快来看!这是咱们今年的渔获统计 —— 爷爷钓了 28 条鱼,总重量 35 斤,最大的是夏天的七斤草鱼;张爷爷钓了 25 条,总重量 30 斤,最大的是秋天的六斤鲤鱼;李爷爷钓了 30 条,总重量 28 斤,虽然平均重量小,但数量最多;我钓了 22 条,总重量 25 斤,最大的是初秋比赛时的四斤鲤鱼……”
钓友们围过来看统计表,纷纷讨论起来。王奶奶指着统计表上的 “3 月 15 日” 那一行,笑着说:“这天我记得!小满教我调浮漂,我第一次钓上鲫鱼,虽然只有二两多,却比什么都开心!”
“我记得 4 月 20 日那次,” 赵叔也凑过来,“咱们去水库南岸钓草鱼,突然下暴雨,小满把伞让给我,自己淋了一身,最后还帮我钓上一条三斤多的草鱼,这孩子心善!”
小满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从双肩包里拿出几本空白笔记本:“大家要是有补充的故事,或者想记录自己的钓鱼经历,就写在这个本子上,以后咱们每年都整理一本‘江湾钓鱼年鉴’,把大家的故事都留下来。”
众人纷纷接过笔记本,开始回忆今年的钓鱼趣事。陈守义坐在亭子的长椅上,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初春的融冰钓,到盛夏的草窝诱鱼,再到初秋的鲤鱼赛,最后到深秋的渔获总结,这一年,江湾不仅留下了他们的渔获,更留下了无数温暖的回忆 —— 有钓友间的互相帮助,有老少间的钓技传承,还有邻里间的温情陪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