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守义的指导下,小满渐渐找到了窍门,冰镐落下的位置越来越准,没过多久,第一个冰窟窿就凿通了 —— 江水从窟窿里冒出来,带着刺骨的凉意,在冰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膜。李师傅赶紧拿出准备好的红虫窝料,往窟窿里撒了两把:“这窝料要撒均匀,让香味慢慢扩散,吸引鱼过来。”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四人沿着鱼道凿了六个冰窟窿,每个窟窿之间相隔两米,形成了 “连环窝”。老张和李师傅负责在每个窟窿里撒窝料,陈守义则帮小满调试冰钓竿,把鱼线长度调整到刚好能触到水底淤泥层 —— 寒冬里的鲫鱼都趴在淤泥上,鱼线太长或太短都钓不到。
“冰下逗钓要注意手法,” 陈守义帮小满把红虫挂在鱼钩上,“把钩饵放进水里后,手腕轻轻抖,让钩饵在水底慢慢移动,幅度别太大,像红虫在动一样,鱼才会咬钩。”
小满点点头,握着冰钓竿,将钩饵轻轻放进第一个冰窟窿里。他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手腕轻抖,让钩饵在水底缓缓移动,眼睛紧紧盯着竿梢 —— 冰钓看不到浮漂,全靠竿梢的动静判断是否有鱼咬钩。
“别急,寒冬里的鱼要等一分钟才会试探,” 李师傅在旁边轻声提醒,“竿梢要是轻轻往下弯,就是有鱼在碰钩,再等两秒,竿梢抖动就是咬钩了。”
果然,过了约莫一分钟,小满手里的竿梢突然轻轻往下弯了一下。他屏住呼吸,手腕保持稳定,又等了两秒,竿梢开始轻微抖动 —— 这次的力道更明显,是鲫鱼咬钩的信号。“提竿!” 陈守义低喝一声。
小满手腕轻扬,钓竿弯起一道柔和的弧线,一条银灰色的鲫鱼被钓出水面,鳃边还挂着一丝红虫。“钓上来了!爷爷,我用冰下逗钓钓上鱼了!” 少年高兴得跳起来,差点滑倒,老张赶紧扶住他。
“这条有五两多,” 李师傅接过鱼,放进铺着湿纱布的桶里,“寒冬里的鲫鱼这么肥,少见,是‘福气鱼’没错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四人的渔获渐渐多了起来。陈守义用冰下逗钓钓上一条一斤多的鲤鱼,鱼鳃边沾着红虫,显然是被窝料的香味吸引来的;李师傅钓上十几条鲫鱼,条条都很肥硕,他说要带回家给小孙女熬鱼汤;老张则钓上一条罕见的 “银背鲫”,鳞片泛着淡淡的银白色,是寒冬冰钓特有的品种;小满最惊喜,他在第三个冰窟窿里钓上了一条两斤多的翘嘴 —— 寒冬里翘嘴很少开口,能钓上这么大的,实属难得。
“这翘嘴肯定是跟着鲫鱼群来的,” 老张看着小满桶里的翘嘴,笑着说,“你这‘连环窝’起作用了,把周围的鱼都引过来了。”
小满眼睛一亮:“我下次要在‘连环窝’中间再凿一个小窟窿,放些碎玉米,说不定能钓上更大的鱼!”
临近中午,太阳渐渐升高,冰面上的积雪开始融化,反射着刺眼的光。李师傅从保温桶里拿出矿泉水和面包,分给大家:“先吃点东西补充体力,下午咱们去江湾另一头的浅滩,那里有片柳树林,底下的水温更高,说不定有大草鱼越冬。”
四人坐在折叠椅上,一边吃着面包,一边聊着天。小满拿出速写本,把上午冰钓的场景画了下来,还在旁边写了几句心得:“寒冬冰钓,选冰面深色处凿‘连环窝’,用红虫窝料 + 冰下逗钓,耐心等待,必有收获。”
陈守义看着小满的画,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不仅钓鱼技术进步了,还懂得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每次钓鱼的收获都记下来,这种认真的态度,比钓上多少鱼都让他开心。
下午一点,四人收拾好东西,往江湾另一头的柳树林走。柳树林里的积雪比其他地方薄,阳光透过柳枝的缝隙洒在冰面上,泛着细碎的金辉;柳树枝垂在冰面上,偶尔有冰碴从枝桠上掉落,砸在冰面上,发出 “叮” 的轻响;浅滩处的冰面颜色更深,显然底下是厚厚的淤泥层,水温更高。
“咱们就在这儿凿三个窟窿,” 老张放下钓包,“柳树林底下有很多柳叶落在淤泥里,是草鱼的天然食物,说不定有草鱼在这儿越冬。”
李师傅和小满负责采摘柳树枝上的枯叶,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凿冰窟窿。小满把枯叶揉碎,和红虫窝料混合在一起,撒进凿好的冰窟窿里:“这样既有红虫的腥味,又有柳叶的香味,草鱼肯定会来。”
准备妥当后,四人开始下钩。小满握着冰钓竿,把钩饵轻轻放进冰窟窿里,然后按照上午的方法,手腕轻抖,让钩饵在水底慢慢移动。没过多久,他的竿梢突然剧烈抖动了一下 —— 这次的力道比上午大很多,显然是条大鱼。“爷爷,有大鱼!” 他兴奋地喊道,双手紧紧握住竿柄。
“别慌,慢慢遛,” 陈守义赶紧跑过去,帮他稳住鱼竿,“寒冬里的鱼力道没那么大,但耐力好,别硬拽,顺着它的力道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