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清晨,青衣江湾的冰壳终于开始消融。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碾过路面残留的融雪水洼,溅起细碎的水花,混着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新春的热闹劲儿一下子漫了过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口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江湾钓鱼年鉴》首稿 ——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四季全景图,春有浅滩新绿,夏有芦苇荡波光,秋有银杏落岸,冬有冰面映灯,扉页上还写着一行小字:“记录江湾的鱼,也记录江湾的人”。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元宵灯笼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江湾钓鱼年鉴》征求意见稿,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芦苇浮漂 —— 漂身上用红笔写着 “开江第一钓”,还系着一根红绳,在晨光里晃悠。少年穿着件浅蓝色的薄外套,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早上去江湾踩点时踩进了融雪坑,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咱们的年鉴!我把去年的渔获数据、钓技技巧、钓友故事都整理进去了,还加了‘开江鱼钓法’专题,一会儿给钓友们看看,让大家提提意见!”
陈守义接过年鉴稿,指尖拂过厚实的纸张,心里泛起暖意。年鉴里不仅有详细的 “四季钓技索引”—— 春天的红虫逗钓、夏天的草窝诱鱼、秋天的酒米打窝、冬天的冰下逗钓,每个技巧都配着步骤插图;还有 “钓友故事集”,里面记录着老张在部队钓草鱼的往事、李师傅守江湾三十年的经历、王奶奶第一次钓上鲫鱼的趣事,甚至还有小林和小周这些年轻钓友的成长日记,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小满做得真用心,” 他把年鉴稿放进钓包,“今天的‘开江鱼垂钓大赛’就在老洄湾,老张和李师傅已经去布置场地了,王师傅他们还说要带着新钓友来学开江钓法,咱们赶紧过去,别耽误了。”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红绳晃得更欢,“我还准备了‘开江鱼饵料套装’,用新鲜红虫和酒米混合的,昨天跟渔具店王老板请教的,说开江鱼最爱这口!”
两人踩着融雪往江湾走,新春的江湾满是生机。岸边的柳树抽出了一寸长的嫩芽,垂在水面上,像姑娘们垂落的发丝;芦苇丛里泛出淡淡的新绿,枯叶下藏着细小的芽尖,风一吹,枯叶簌簌落下,与新芽交织成 “沙沙” 的声响,像是新旧生命的对话;江面上的碎冰顺着水流慢慢漂动,偶尔有小鱼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碎冰上,瞬间融入江水,惊起一圈圈涟漪。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老洄湾的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的冰已经基本消融,只剩下零星的冰碴漂在水面上,浅滩处的水色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偶尔有银色的开江鲫在石缝间穿梭,引得小满忍不住停下脚步,掏出笔记本快速画了几笔。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浅滩入口处,老张正忙着挂横幅,上面写着 “江湾新春开江鱼垂钓大赛”;李师傅蹲在岸边,手里拿着一把红虫,正往饵料盆里加酒米;王师傅和赵叔则在布置比赛场地,用红绳划分出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插着一面小彩旗,上面写着编号;小林和小周拿着相机,正对着江湾拍素材,说是要给年鉴加 “开江渔汛实拍图”。
“就等你们的年鉴稿了!” 老张放下横幅,迎上来接过年鉴,“昨天钓友群里都在问,啥时候能拿到咱们的‘江湾钓技宝典’,今天正好让大家提提意见。”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从饵料盆里捏起一点红虫酒米饵料:“小满,试试这个,我按你说的比例加了酒米,开江鱼肯定爱咬。一会儿比赛,你先给新钓友们演示演示开江钓法,让他们学学怎么找鱼道、怎么调浮漂。”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自己的芦苇浮漂:“李爷爷,我这浮漂是用去年的老芦苇做的,吃水稳,开江鱼咬钩时漂相特别明显,一会儿我用它演示。”
陈守义看着三人围在一起研究饵料和浮漂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从去年春天的初遇到如今的新春,他们四人像家人一样,一起走过了江湾的四季,也一起把钓鱼的乐趣和温情传递给了更多人。而小满,总能带着年轻人的新鲜想法,把老钓法玩出新花样,也把江湾的故事一点点攒起来,变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年鉴。
上午八点半,钓友们陆续赶来,一共来了三十多人,既有小区里的老钓友,也有从附近社区赶来的新面孔,甚至还有几个孩子跟着家长来凑热闹。小满和小林负责分发年鉴征求意见稿,给每位钓友发了一支笔,让大家在稿纸上标注修改建议;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新钓友熟悉钓位,教他们辨认开江鱼的鱼星 —— 开江鲫的鱼星是细小的气泡,一串串浮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珠子;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饵料区忙碌,给大家分发红虫酒米饵料,还不忘提醒:“开江鱼活性低,饵料别捏太硬,入水后要慢慢雾化,才能引鱼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