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钓友们纷纷走到自己的钓位,开始准备钓具。小满和陈守义分到了相邻的钓位,他拿出新做的芦苇浮漂,按照年鉴里写的 “开江鱼调漂法”,把浮漂调整到露出两目 —— 开江鱼在水底活动,浮漂露出两目能更清晰地观察咬钩信号。“爷爷,您看我调的漂对不对?” 他抬起头,眼里满是期待。
“对,” 陈守义点点头,帮他调整鱼线长度,“开江鱼多在水底淤泥层觅食,鱼线要刚好能触到泥面,别太长也别太短,不然钓不到。”
小满笑着点点头,捏起一点红虫酒米饵料,轻轻挂在鱼钩上,然后将钩饵慢慢放进水里。他握着鱼竿,眼睛紧紧盯着芦苇浮漂,手指轻轻搭在竿柄上 —— 开江鱼咬钩慢,得有耐心等。
“别急,开江鱼要等十分钟才会进窝,” 李师傅在旁边轻声提醒,“浮漂要是轻轻往上顶,就是鱼在试探,再等两秒,浮漂往下沉就是咬钩了。”
果然,过了约莫十二分钟,小满的芦苇浮漂突然轻轻往上顶了顶。他屏住呼吸,手指更紧地握住竿柄,心里怦怦直跳 —— 这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鱼讯,也是他用新浮漂钓开江鱼的第一竿,既紧张又兴奋。
又过了三秒钟,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一目。“提竿!” 陈守义低喝一声。
小满反应迅速,手腕轻扬,鱼竿弯起一道柔和的弧线,一条银闪闪的开江鲫被钓出水面,鳃边还挂着一丝红虫。“钓上来了!爷爷,我钓上开江第一鱼了!” 少年高兴得跳起来,差点滑倒,老张赶紧扶住他。
“这条有六两多,” 李师傅接过鱼,放在电子秤上,“开江鲫这么肥,少见,是好兆头!”
周围的钓友们纷纷围过来,新钓友们更是凑到小满身边,问他调漂的技巧、饵料的配比。小满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起鱼竿,给大家演示如何判断鱼星、如何掌握提竿时机,像个小老师一样。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 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进步快,还能把技巧清晰地分享给别人,比自己当年强多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浅滩上不时传来欢呼声。陈守义用红虫逗钓钓上一条一斤多的鲤鱼,是今天最大的收获;老张钓上了两条三斤多的草鱼,还钓上了一条翘嘴;李师傅钓上了十几条开江鲫,条条都很肥硕,他说要带回家给小孙女熬鱼汤;王师傅和赵叔也各钓上了一条草鱼,虽然比陈守义钓的小,却也很开心;小林和小周这些年轻钓友也有收获,各钓上了几条开江鲫,脸上满是成就感。
最让人惊喜的是几个跟着家长来的孩子,在小满的指导下,也各钓上了一条小鲫鱼,孩子们拿着鱼,兴奋地跑向家长,举着鱼竿炫耀,引得大家阵阵欢笑。“小满这孩子,不仅会教大人,还会教孩子,真是咱们江湾的‘小钓王’!” 王奶奶笑着说,手里还拿着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
中午十二点,比赛结束,开始统计成绩。最终,陈守义以总重量 5.2 千克获得一等奖,老张以 4.8 千克获得二等奖,李师傅以 4.5 千克获得三等奖。颁奖仪式上,小满把三本装订好的《江湾钓鱼年鉴》作为奖品,递给三位长辈:“这是咱们的第一本年鉴,以后每年都要更新,记录咱们江湾的故事!”
陈守义接过年鉴,指尖拂过封面的江湾全景图,心里满是感动:“谢谢小满,这本年鉴不仅记录了钓技,更记录了咱们的情谊。以后咱们要把江湾的故事,一年一年写下去。”
中午的阳光渐渐升高,气温也变得暖和起来。钓友们在浅滩旁的凉亭里举行了 “开江渔获分享会”,大家把钓获的鱼分给每个人,李师傅和王奶奶负责做饭,在凉亭旁支起灶台,煮鱼汤、炸鱼块,很快,鱼汤的香味就弥漫开来,混着元宵的甜香,格外诱人。
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鲜美的鱼汤,一边讨论《江湾钓鱼年鉴》的修改意见。王师傅提议:“可以加一章‘应急处理指南’,比如钓线断了怎么办、鱼脱钩了怎么调整,对新手很有用。”
赵叔也说:“我觉得可以加‘钓友联系方式’,方便大家平时组织活动,互相帮忙。”
年轻钓友小林则建议:“能不能加一些视频二维码,扫码就能看钓技演示,更直观。”
小满认真地把大家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还会提问:“王师傅,应急处理您觉得要加哪些具体情况?”“小林哥,视频咱们可以分四季拍,春天拍开江钓,夏天拍草窝钓……”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从最初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形成了有组织、有记录、有传承的钓友团体,江湾的钓鱼文化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而小满,就是这份文化最好的播种者和守护者。
下午两点,分享会接近尾声。钓友们陆续离开,临走前,每个人都拿走了一本《江湾钓鱼年鉴》征求意见稿,约定一周后再聚,一起完善年鉴。小满把大家的建议整理好,放进双肩包,还不忘把今天比赛的照片、视频素材分类保存,准备晚上加进年鉴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