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整,年鉴定稿会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临时讲台上:“今天咱们先审定《江湾钓鱼年鉴》终稿,大家有修改意见尽管提;然后由小满和李师傅负责‘暮春钓鲫教学’,最后咱们分组实践,老钓友带新钓友,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首先是年鉴审定环节。钓友们传阅年鉴样册,纷纷提出修改意见 —— 社区医院的刘医生建议在 “安全注意事项” 里加 “中暑急救方法”,毕竟夏天快到了;小学的张老师希望在 “钓友故事集” 里加 “亲子钓鱼故事”,方便带学生参考;年轻钓友小吴则提议在 “钓点地图” 里标上公共卫生间位置,方便大家。
小满认真地把大家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还会提问:“刘医生,中暑急救您觉得要加哪些具体步骤?”“张老师,亲子钓鱼故事您有案例吗?咱们可以补充进去。”“小吴,公共卫生间的位置您知道哪几个?我标在地图上。”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形成了有年鉴、有教学、有传承的钓友团体,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零散的技巧,而是成了有体系、有温度的集体记忆,而小满,就是这份记忆最好的整理者和传递者。
上午十点半,年鉴审定结束,小满汇总了大家的建议,承诺下周印刷前完成修改。接下来是 “暮春钓鲫教学” 环节,小满拿着讲义,站在临时讲台上:“今天咱们学‘双钩离底钓法’,暮春水温升高,鲫鱼会离开水底淤泥,在中层活动,双钩离底能让饵料刚好在鲫鱼活动水层,更容易咬钩……”
他一边讲,一边用鱼竿演示:先调整浮漂位置,让下钩离底约五厘米,上钩离底约十厘米;然后捏起一点槐花酒米饵料,挂在双钩上,轻轻抛入水中,“大家看,浮漂露出三目,下钩刚好触到水草,上钩在中层,鲫鱼从哪个水层来都能吃到。”
李师傅在旁边补充:“还要注意看鱼星,暮春鲫鱼的鱼星多在水草旁,发现鱼星后,把钩饵抛在鱼星前方三十厘米,别太近,不然会惊鱼。”
新钓友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小满和李师傅都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守义和老张则在旁边示范遛鱼技巧,老张还特意钓上一条鲫鱼,演示如何判断鱼的大小、如何控制力度,让新钓友们看得更直观。
上午十二点,教学环节结束,开始分组实践。钓友们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都有老钓友带队,新钓友在旁边学习。小满和陈守义一组,带了三个新钓友 —— 社区的王阿姨、小学的张老师、年轻小伙小吴。
“王阿姨,您先试试调漂,” 小满递给王阿姨一根鱼竿,“按照讲义上的步骤,先找底,再把浮漂往上调十厘米,这样双钩就能离底了。”
王阿姨有些紧张,手抖着调整浮漂,小满在旁边耐心指导:“别慌,慢慢调,浮漂露出三目就对了,您看,这样下钩刚好离底。”
在小满的指导下,王阿姨慢慢掌握了调漂技巧,还成功钓上了一条二两多的鲫鱼。“钓上来了!我钓上鲫鱼了!” 王阿姨高兴得像个孩子,举着鱼竿向大家展示,引得周围的钓友阵阵掌声。
张老师和小吴也在陈守义的指导下,陆续钓上了鲫鱼。张老师还拿出笔记本,把调漂步骤、饵料配比都记了下来:“回去我要带学生来,让他们也学学钓鱼,感受江湾的自然之美。”
中午一点,大家在浅滩旁的凉亭里吃午饭。王奶奶带来的绿豆汤很受欢迎,王师傅做的槐花饼也被抢空,钓友们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饭,一边聊着钓鱼的趣事,偶尔有新钓友请教技巧,老钓友们都毫无保留地分享,气氛格外温馨。
下午两点,分组实践继续。小满在巡查时发现一个问题:有几个新钓友钓上的杂鱼比鲫鱼多。他赶紧召集大家,分享应对方法:“杂鱼多是因为饵料太香,咱们在槐花酒米里加一点炒香的麸皮,麸皮能分散杂鱼注意力,鲫鱼也爱吃。”
大家纷纷效仿,在饵料里加了麸皮,果然,杂鱼少了很多,钓上的鲫鱼渐渐多了起来。小吴兴奋地说:“小满老师,您这方法太管用了!刚才还钓不上来,现在已经钓了三条了!”
小满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是跟渔具店王老板学的,咱们互相学习,才能进步更快。”
下午四点,实践环节结束。新钓友们都有收获,最少的也钓上了两条鲫鱼,最多的小吴钓上了五条,还钓上了一条半斤多的大鲫。大家围在一起,分享今天的收获,新钓友们纷纷表示,不仅学会了暮春钓鲫技巧,还感受到了江湾钓友的温暖,以后要常来。
老张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说:“以后咱们每个月都办一次钓技教学,春天教开江钓,夏天教草窝钓,秋天教酒米钓,冬天教冰下钓,让更多人爱上江湾、爱上钓鱼!”
“好啊!” 众人纷纷响应,掌声雷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