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接过规则和物资,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姐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夏令营和饵料大赛安排得比专业活动还周到,真是咱们几个社区的‘小统筹’,以后跨社区的青少年活动,还得靠你牵头!”
上午七点半,参加夏令营的三十名学员和跨社区生态饵料大赛的二十名选手陆续赶来。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夏令营 T 恤,像一群活泼的小鸟,围着教具和观察区叽叽喳喳;选手们则提着装满食材的篮子,互相交流着饵料配方,脸上满是期待;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老钓友请教生态保护知识,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发了学员手册和生态观察桶,给每位选手发了比赛规则和饵料盒;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场地,介绍各个区域的功能 —— 教学台学知识,饵料区比创意,观察区做实践;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旁边维持秩序,教学员们基本的安全规则:“不能在水边追逐打闹,不能用捞网捞小鱼苗,观察水草时不能采摘……”
上午八点整,夏令营开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教学台上:“欢迎各位学员和选手来到江湾青少年生态钓鱼夏令营暨跨社区生态饵料研发大赛!接下来五天,孩子们要在江湾学习生态知识、体验钓鱼乐趣,选手们要用天然食材研发生态饵料,希望大家都能在江湾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对自然的敬畏!”
学员们和选手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接下来是 “鱼类识别小课堂”,李师傅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鱼类标本,耐心讲解:“大家看,这是鲫鱼,身体扁平,鳞片是银灰色的,嘴边没有须;这是鲤鱼,身体圆胖,鳞片偏金黄色,嘴边有两根短须;这是草鱼,身体细长,鳞片是青灰色的,体型比鲫鱼和鲤鱼大……”
孩子们围在李师傅身边,认真地听着,有的孩子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孩子则对照着标本,在观察桶里寻找对应的小鱼。七岁的朵朵指着桶里一条银灰色的小鱼,兴奋地说:“李爷爷,这是鲫鱼!它的鳞片是银灰色的,嘴边没有须!”
“朵朵真聪明!” 李师傅笑着点头,“咱们江湾的鲫鱼最多,夏天喜欢在浅滩的荷叶下活动,吃水草和小虫,所以咱们钓鲫鱼要选浅滩荷叶旁的位置。”
小课堂结束后,夏令营和饵料大赛分头进行。“生态探索组” 的孩子们在李师傅的带领下,来到生态观察区,开始 “水草光合作用实验”—— 李师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株苦草,让他们把苦草放进装满水的观察桶里,一半放在阳光下,一半用黑布盖住,观察水草的变化。“大家仔细看,阳光下的苦草会冒出小气泡,这是它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盖着黑布的苦草不会冒气泡,因为没有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时不时记录下气泡的数量和大小。十岁的浩浩发现阳光下的苦草每分钟冒五个气泡,盖着黑布的苦草一个气泡也没有,赶紧把结果记在观察手册上:“原来水草需要阳光才能产生氧气,氧气能让水里的鱼呼吸,所以咱们要保护水草,不能随便采摘。”
与此同时,“钓技实践组” 的孩子们在小满的带领下,开始学习 “生态饵料制作”。小满把玉米、麦麸、红薯、蜂蜜等食材放在桌子上,演示制作步骤:“先把红薯蒸熟,捣成泥;然后加入玉米粉和麦麸,比例是 2:1:1;最后加一点蜂蜜,增加甜味,用温水揉成团,这样生态饵料就做好了,没有任何添加剂,鱼爱吃,也不会污染水质。”
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孩子把红薯泥弄得满手都是,有的孩子加蜂蜜加太多,饵料太甜,小满就耐心地帮他们调整:“小明,红薯泥再加点玉米粉,不然太稀了;小红,蜂蜜少加一点,太多了会吸引蚂蚁。”
在小满的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掌握了制作技巧,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生态饵料。十二岁的小宇拿着自己做的饵料,高兴地说:“小满哥哥,我做的饵料能钓上大鲫鱼吗?我想明天试试!”
“肯定能!” 小满笑着说,“你做的饵料香味很天然,鲫鱼肯定喜欢,明天咱们就去浅滩试试。”
饵料大赛区也格外热闹,二十名选手分成四组,开始研发自己的生态饵料。来自东社区的选手老周用玉米、麦麸、天然酵母制作饵料,他说:“酵母能让饵料发酵,产生独特的香味,吸引鲫鱼和鲤鱼;来自西社区的选手阿强则用红薯、豆饼、蚯蚓粉制作饵料,他觉得 “蚯蚓粉是天然的腥味来源,比化学香精更健康;来自南社区的选手李姐则创新地加入了新鲜的荷叶碎,她说 “荷叶是江湾的天然食材,能让饵料有淡淡的清香,还能融入江湾的生态。”
陈守义和老张作为评委,在选手之间来回走动,观察他们的制作过程,偶尔还会提问:“老周,你加酵母的比例是多少?会不会影响饵料的硬度?”“阿强,蚯蚓粉是自己晒的吗?有没有加其他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