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裹进了一层浓绿的纱幔。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江湾盛夏荷花生态观测方案”——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荷花塘全景图,粉色的荷花间停着蜻蜓,水下藏着游动的鱼类,旁边写着一行小字:“解锁荷花塘的生态密码:从花粉到游鱼的共生法则”。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社区荷花观测任务卡”,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荷花生态观测套装”—— 包含荷花花粉采集刷、透明水下观测箱、红光手电筒(夜间观测用),还有一本彩色的 “江湾盛夏生物图鉴”,扉页贴着荷花与鲫鱼共生的标本照片。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任务卡!今天咱们联合东、西、南、北四个社区,分五个观测组,研究荷花花粉对鱼类的吸引力、荷叶残体的降解规律,还要优化春季研发的生态饵料,最后办跨社区青少年生态钓联赛,用实测数据检验生态保护成果!”
陈守义接过任务卡,指尖拂过内页的观测表格,心里泛起暖意。表格详细划分了 “观测时段”“荷花生长阶段”“鱼类聚集数量”“花粉散落密度” 等栏目,还预留了 “异常生态现象记录” 栏,方便记录突发生物活动;背面印着 “夜间观测安全守则”,特别标注 “使用红光手电筒,避免白光惊扰夜行鱼类”。“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任务卡放进钓包,“今天的主场地在江湾的荷花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夏季生态饵料优化评分表’,在春季配方基础上加‘高温稳定性’‘诱鱼持续时间’两个维度,赢的配方能作为联赛指定饵料,还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一会儿观测开始后,您带夜间观察组,我跟市自然博物馆的张教授负责荷花花粉实验,咱们白天测生长、晚上观行为,把荷花塘的生态摸透!”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满是生机。荷花塘里的荷花已绽放大半,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水下的鲫鱼在荷叶根间穿梭,偶尔啄食掉落的荷花花粉;远处的芦苇丛里传来蝉鸣,与江水流动的 “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花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核心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五个观测点,每个点旁都架着三脚架,上面固定着水下观测箱,旁边摆着折叠凳和防水记录本,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荷花生态核心观测点,静音操作,守护共生环境”;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优化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实验杯、电子秤、水质检测试纸,还有从荷花塘采集的荷叶碎、莲子粉、荷花花粉,旁边贴着 “盛夏食材安全清单”,标注着每种食材的采集时间(清晨五点至六点,避免正午高温破坏营养);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联赛准备区”,用红绳划分出二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摆着生态钓组和小水桶,钓位号旁还标注着 “生态积分牌”,记录放生幼鱼数量;甚至连市自然博物馆的张教授,也带着两位助手早早到场,手里拿着专业的植物生长测量仪和鱼类行为记录仪,正跟几位社区钓友讨论如何精准记录荷花与鱼类的互动,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观测箱,迎上来接过任务卡,“就等你们的观测方案和评分表了,昨天北社区的赵叔还问夜间观测怎么避免惊鱼,一会儿咱们先开培训会,再分组观测,保证每个队员都懂操作、会记录!”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绿豆百合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荷叶残体降解测试’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试纸检测水质变化;张教授带‘荷花花粉采集’培训,你负责协调各组设备,咱们分工明确,数据才准确。”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夏季生态饵料优化评分表”,分给五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西社区组的夜间观测,记得每两小时记录一次鱼类行为;赵叔(北社区),您牵头饵料优化的配比讨论,重点测试荷花花粉的添加比例;张教授,这是春季的洄游数据,一会儿您对比着看,分析荷花生长对鱼类活动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