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区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研学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学员别惊扰鱼群;李老师(邻市),您牵头远程观测的数据核对,重点看江湾与邻市的洄游时间差;张科长,这是江湾数据平台的测试报告,一会儿您给提提建议,让平台更符合联盟成员需求!”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观测、数据平台应用和课程落地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研学的‘桥梁’!江湾的数据平台和标准化课程,以后要在邻市推广,让更多孩子和钓友受益!”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50 名研学学员、邻市的 30 名研学代表(含 10 名社区钓友、20 名学生)和张科长团队陆续赶来。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研学马甲,胸前别着 “生态研学小使者” 徽章,有的拿着观测手册,有的调试设备,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邻市代表们则围着数据平台体验区,好奇地操作平板电脑,偶尔向江湾的技术人员提问;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研学老师请教生态知识,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和代表发了研学营手册和观测套装,给每位团队组长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区,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对比江湾与邻市的鱼类洄游差异,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特点;还要学会用数据平台上传、分析数据,让数据能服务生态保护;最后实践标准化课程,掌握能复制的生态观测技能。”
上午八点整,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开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尊敬的各位研学代表、各位学员、各位家长,今天咱们齐聚江湾,举办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既是为了对比不同水域的生态数据,更是为了让江湾的研学模式能在更多地方落地。希望大家在今天的研学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交到朋友,更能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营仪式后,研学营分为三个板块同步推进,每个板块都有江湾和邻市的学员混合组队,促进跨区域交流。
第一板块:跨区域鱼类洄游对比观测(分六组开展,江湾 3 组 + 邻市 3 组远程联动)
组 1:江湾浅滩观测组(陈守义 + 10 名学员,含 5 名邻市学生)
陈守义带着学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浅滩的洄游通道。他拿出鱼类洄游对比记录表,教学员们如何记录:“咱们要记录鱼的种类、数量、洄游方向,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同时用水质检测仪测水温、PH 值,这些数据要和邻市的远程观测点同步,方便对比差异。”
邻市的学生小敏第一次来江湾,好奇地问:“陈爷爷,江湾的鱼洄游和我们那边的湖泊有什么不一样啊?”
“一会儿咱们对比数据就知道了,” 陈守义笑着说,“江湾是河流,水流快,鱼洄游速度可能更快;你们那边是湖泊,水流慢,鱼洄游可能更分散,咱们一起记录,找出这些差异,才能针对性保护。”
学员们轮流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计数,有的负责测水质,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数据。十五分钟后,第一次记录完成:江湾浅滩观测到鲫鱼 25 条、鲤鱼 10 条,洄游方向以浅滩产卵区为主(占比 80%),水温 18℃,PH 值 7.2。小敏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湖泊观测点数据对比 —— 邻市湖泊观测到鲫鱼 18 条、鲤鱼 8 条,洄游方向分散(产卵区占比 50%),水温 16℃,PH 值 7.3。
“真的有差异!” 小敏兴奋地说,“江湾的鱼更多,洄游更集中,水温也高 2℃,这是不是因为江湾的水流更快,氧气更足啊?”
陈守义点头:“有这个原因,也因为咱们江湾一年来做了很多生态保护,比如种水草、用生态饵料,鱼的数量才多,咱们要把这些原因分析清楚,写进观测报告,给邻市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组 2:江湾深水区观测组(老张 + 10 名学员,含 5 名邻市钓友)
老张带着学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负责深水区的鱼类洄游记录。邻市的钓友老吴有多年的湖泊钓鱼经验,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深水区的鱼星:“江湾的深水区鱼星很集中,说明鱼群聚集;我们那边的湖泊深水区,鱼星很分散,鱼群不容易聚在一起,这可能和水域形状有关。”
老张点头:“江湾深水区是洄游通道,鱼要从这里去浅滩,所以聚集;你们那边的湖泊没有明显的通道,鱼就分散了。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你们那边可以人工开挖洄游通道,帮助鱼聚集产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