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红虫酒米窝料” 的陶罐:“小满,试试这个,我加了晒干的槐花瓣,开江鱼就爱这口甜香。一会儿追踪实验,你带技术组操作数据终端,我带标记组给鱼做电子标记,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区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三市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队员别惊扰鱼群;吴老师(A 市),您经验丰富,牵头电子标记的操作;张厅长,这是江湾品牌联盟的章程草案,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联盟标准更符合全省推广需求!”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厅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开江观测、品牌联盟升级和校园展演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全省生态研学的‘核心推动者’!江湾的模式已经具备省级推广的条件,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这个模式在全省落地生根!”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60 名观测队员(含 20 名校园社团代表)、周边三市的 50 名观测代表(每市约 17 名,含 5 名学校老师)和两厅领导团队陆续赶来。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 “开江共研小使者” 徽章,有的调试摄像头,有的准备标记器,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代表们则围着观测区和签约区,好奇地查看设备和成果,偶尔互相讨论协作细节;老师们和校园代表们站在展演区,整理着展板和展示品,偶尔向专家请教改进建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观测队员发了追踪记录表和观测套装,给每位代表发了联盟章程和会议手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追踪开江鱼的跨区域洄游路线,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还要扩容研学品牌联盟,制定全省统一的标准;最后展示校园成果,让生态教育在全省校园开花结果。”
上午八点整,江湾新春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活动正式开始,四个核心环节依次推进。
第一环节:跨区域开江观测技术培训会(李师傅 + 技术团队)
李师傅拿着鱼类电子标记器,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各位观测队员、各位代表,今天的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核心技术是电子标记和无线追踪。先看电子标记器 —— 这是直径 5 毫米的微型设备,能记录鱼的游动轨迹和水温数据,续航 30 天,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终端;再看追踪摄像头,要固定在水下 1.5 米处,对准洄游通道,每 3 分钟拍一段视频,与标记器数据比对,确保追踪精准。”
李师傅现场演示电子标记操作:他从提前准备的暂养箱里捞出一条开江鲫,用湿毛巾轻轻包裹住鱼身(避免伤害鱼鳞),然后用专用注射器将电子标记器轻轻植入鱼的腹腔(避开内脏),再用消毒棉擦拭伤口,最后轻轻放回水里:“大家注意,标记时动作要轻,时间别超过 40 秒,避免鱼缺氧;标记后要记录鱼的种类、大小和标记编号,方便后续追踪。”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李师傅,标记器会不会影响鱼的游动啊?”“要是信号中断,怎么找回标记鱼呢?” 李师傅都耐心解答:“标记器重量只有 0.5 克,不会影响鱼的游动;我们在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信号接收站,就算个别点中断,其他点也能接力接收,保证追踪不中断。”
A 市的吴老师看完演示,感慨地说:“江湾的观测技术既专业又人性化,考虑到了鱼的安全,也保证了数据精准,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环节: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分六组开展,江湾 3 组 + 三市各 1 组)
上午九点,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正式开始,六个小组同步推进,覆盖江湾与三市的主要洄游通道。
组 1:江湾核心通道追踪组(小满 +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小满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开江鱼的主要洄游通道。队员们将无线追踪摄像头固定好,对准浅滩方向,同时用电子标记器给捕获的开江鲫做标记。“大家看,这条鲫鱼体长 20 厘米,体重 300 克,标记编号 001,” 小满一边记录,一边将标记数据输入终端,“咱们把它放回水里,终端会实时显示它的游动轨迹,和三市的观测点数据同步。”
A 市的代表小敏负责操作数据终端,屏幕上很快出现了 001 号鲫鱼的游动路线:“它往浅滩游了!速度大概每分钟 1.2 米,水温 12℃,和江湾的水温一致!”
队员们轮流标记鱼、操作终端,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查看摄像头画面,有的负责与三市观测点同步信息。半小时后,江湾组共标记开江鲫 30 条、鲤鱼 15 条,终端显示其中 5 条鲫鱼已经游出江湾核心区,向周边水域移动,与 B 市的观测点信号对接成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