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标准推广效果评估表”,分给江湾和五市的工作组长:“张爷爷,您负责培训会场的秩序,提醒线下学员做好笔记;马老师(D 市),您牵头线上培训的互动答疑,重点解答标准适配问题;刘厅长,这是生态协同监测的点位规划,一会儿您给提提建议,让监测更精准!”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厅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标准推广培训、生态协同攻坚和校园成果评选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全省生态研学工作的‘核心引擎’!江湾的标准推广模式已经成为全省的标杆,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这个模式在全域开花结果!”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80 名培训人员(含 30 名校园讲师)、周边五市的 60 名协同监测代表(每市 12 名,含 5 名技术骨干)和两厅领导团队陆续赶来。培训人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培训马甲,胸前别着 “标准推广讲师” 徽章,有的调试直播设备,有的熟悉培训内容,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代表们则围着监测区和展示区,好奇地查看监测设备和校园案例,偶尔互相讨论推广难点;专家们站在培训会场,检查培训资料和督导方案,偶尔向讲师们提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培训人员发了培训手册和工具包,给每位代表发了评估表和监测记录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场地,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通过培训让全省掌握标准实操技巧,通过协同监测解决跨市生态问题,通过成果评选推广校园先进经验,最终实现‘标准全域覆盖、生态协同保护、教育全面落地’的目标。”
上午八点整,江湾盛夏全省研学标准推广与生态协同保护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全省研学标准巡回培训(线上 + 线下结合,江湾主会场 + 十市分会场)
模块 1:讲师岗前培训(江湾主会场,陈守义 + 20 名核心讲师)
陈守义带着核心讲师在培训会场的后台,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位讲师都能精准解读标准、解答实操问题。他拿着培训 PPT,重点讲解标准的核心内容:“《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包含‘观测规范’‘饵料制作’‘数据记录’三个核心模块,其中‘观测规范’要求每小时记录 1 次数据,误差控制在 5% 以内;‘饵料制作’必须使用本土食材,24 小时内完全降解;‘数据记录’要同步上传到跨区域数据平台,实现全省共享。”
来自 E 市的讲师小杨提问:“陈老师,我们 E 市的山区水库水深达 10 米,标准里的‘水下 1 米测温’不适用,该怎么调整?”
“这就需要用到‘标准适配原则’,” 陈守义笑着解答,“可以将测温深度调整为‘水下 2 米’,同时增加‘不同水深温度对比记录’,在标准的核心要求不变的前提下,灵活适配不同水域特点。咱们培训时要重点强调‘原则不可变,方法可调整’,让各地既遵守标准,又不墨守成规。”
讲师们还进行了模拟授课和答疑演练,陈守义逐一点评,纠正表述偏差,完善解答思路。经过 1 小时岗前培训,20 名核心讲师全部通过考核,具备了开展培训的能力。
模块 2:全省线上 + 线下培训(江湾主会场直播 + 十市分会场同步)
上午九点,全省研学标准巡回培训正式启动。张厅长在主会场致辞:“各位讲师、各位学员、各位同仁,今天的培训是全省生态研学标准推广的关键一步。江湾制定的标准,是实践出来的好标准、活标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灵活应用,让标准成为保护生态的‘利器’、培育人才的‘土壤’,推动全省生态研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致辞结束后,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开展:
标准解读阶段(陈守义主讲):陈守义通过 PPT 和视频,详细解读标准的制定背景、核心条款和适用范围。他结合江湾的实践案例,讲解 “如何根据水域类型调整观测指标”“如何选择本土食材制作生态饵料”,并现场演示数据记录和平台上传流程,让线上线下的学员直观理解标准。
实操演示阶段(老张主讲):老张在荷花塘的观测点,现场演示《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的标准操作 —— 从花粉密度采集、鱼类数量计数,到水质检测、数据上传,每一步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并讲解操作难点和注意事项。线上的学员通过直播提问,老张逐一解答,还邀请部分分会场的学员远程 “指挥” 操作,增强互动性。
案例分享阶段(小满主讲):小满分享江湾和试点市的标准适配案例,如 “A 市湖泊调整观测范围”“B 市用芦苇芽替代槐花瓣制作饵料”,并发布《标准适配案例手册》,收录了 12 个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供各地参考。他还设置了 “互动答疑” 环节,线上线下的学员提问踊跃,小满和核心讲师团队耐心解答,累计解答问题 56 个,形成了详细的答疑纪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