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中,技术骨干发现 E 市的河流数据上传后,系统推荐的饵料配方还是湖泊参数,小满立刻排查问题:“是水域类型标签错了,E 市把‘河流’标成了‘湖泊’,系统才会推荐错误配方,咱们要在注册环节增加‘水域类型验证’,让用户上传卫星地图截图,避免标错。”
经过 4 小时调试,核心功能全部通过测试 —— 系统能根据水域类型自动适配 95% 以上的标准参数,跨市治理模块能精准分配责任主体,数据上传延迟控制在 10 秒以内,完全满足全省使用需求。
组 2:数据接口对接组(老张 + 8 名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负责十市的数据接口对接,解决数据上传延迟、格式不兼容等问题。他们为每个市单独配置接口参数,针对 A 市湖泊数据量大的特点,增加数据缓存功能;针对 G 市水库网络信号弱的情况,开发 “离线上传” 模式,支持设备储存数据后,在有信号时批量同步。
“D 市的排污口监测数据之前总传不全,是因为他们的设备采样频率是 10 分钟 1 次,超过了平台默认的 5 分钟 1 次,” 老张调整接口采样频率后,数据上传立刻恢复正常,“咱们还要给每个市做‘接口使用手册’,标注常见问题解决方法,比如数据格式错误怎么改、网络中断怎么处理,避免他们总来问。”
对接完成后,老张团队进行了 24 小时压力测试 —— 十市同时上传 1000 条数据,平台处理速度稳定在每秒 30 条,无数据丢失或延迟,接口对接成功率 100%。
组 3:操作培训筹备组(李师傅 + 5 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编写 “平台操作培训手册”,手册分为 “基础操作”“进阶功能”“应急处理” 三部分,每部分都配了截图和短视频教程。针对年龄较大的观测员,他们还开发了 “语音导航” 功能,用户对着设备说 “上传水质数据”,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对应页面。
“咱们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社区的老钓友可能不熟悉电脑,学校的老师需要批量导出数据,” 李师傅在手册里增加 “个性化操作指南”,“老钓友版重点讲手机端操作,老师版重点讲数据导出和课程生成,这样大家学得快,用得也顺手。”
培训手册完成后,李师傅团队还录制了 12 节线上培训课,时长 5-10 分钟,覆盖平台所有功能,方便十市的用户随时观看学习。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问题长效治理机制落地(分两组实施)
组 1:治理责任清单制定组(陈守义 + 10 名市代表)
陈守义带着十市的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制定 “跨市生态问题治理责任清单”。他们将全年发现的 32 个跨市问题分类整理,明确每个问题的 “牵头市”“协同市”“治理措施”“完成时限”“验收标准”:
D 市排污口后续监测:牵头市江湾,协同市 E 市、F 市,措施为每月联合采样 1 次,完成时限次年 3 月,验收标准 COD 值稳定在 20mg/L 以内;
E 市水坝鱼道维护:牵头市 E 市,协同市江湾、G 市,措施为每季度检查 1 次鱼道畅通情况,完成时限次年 4 月,验收标准鱼类通行量比去年提升 15%;
F 市洄游通道补水:牵头市 F 市,协同市江湾、A 市,措施为每周补水 1 次,保持水位 1.5 米,完成时限次年 5 月,验收标准鱼类聚集数量稳定在 30 条 / 百平方米以上。
“每个责任主体都要在平台上绑定账号,系统会自动发送进度提醒,超期未完成的,会上报省生态厅,” 陈守义在清单上签字时强调,“这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长效机制,以后发现新的跨市问题,都要按这个流程纳入清单,确保问题不反弹。”
市代表们一致同意,当场在平台上绑定责任账号,认领各自负责的问题。D 市的马老师说:“以前跨市问题总没人牵头,现在有了清单和系统提醒,咱们再也不会推诿了,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落地。”
组 2:治理效果监测组(赵叔 + 8 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D 市、E 市的跨市交界处,设置 6 个长效监测点,安装自动采样设备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治理效果。设备每小时采集 1 次水样,自动检测 COD、氨氮、总磷等指标,数据实时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视频监控则记录鱼类活动情况,识别鱼类数量和种类,避免人工计数误差。
“咱们要给每个监测点设置‘预警阈值’,比如 D 市排污口的 COD 值超过 22mg/L,系统就会自动预警,通知江湾和 D 市的责任主体处理,” 赵叔调试着预警参数,“还要每月生成 1 次治理效果报告,对比治理前后的数据,让大家直观看到成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