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过程中,AI 平台实时推送着 “参观指南”,根据代表的省份和需求,推荐重点参观内容。比如向沿海省份代表推荐 “河口生态观测” 展区,向山区省份代表推荐 “水库水质治理” 案例,个性化的服务让参观效率大幅提升。
阶段 2:授牌仪式与经验分享(上午 10:30-12:00)
上午 10:30,授牌仪式正式开始。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周司长、教育部的刘司长共同为江湾颁发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牌匾,金色的牌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周司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江湾模式:“江湾用三年时间,从一个社区的生态观测,发展成覆盖全国 15 省的研学体系,形成了‘技术赋能、协同治理、教育落地’的完整模式。这份成果不仅守护了青衣江的生态,更为全国生态保护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值得所有地区学习借鉴!”
刘司长则宣布,将江湾的 “AI 生态研学课程” 纳入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库,要求各省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学习借鉴。“生态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 刘司长说,“江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亲手记录一条鱼的洄游、检测一次水的质量,生态保护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随后,陈守义代表江湾分享研学体系建设经验,从 “社区观测队组建”“数字化平台开发”“跨省协作机制建立” 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江湾的实践路径。他特别提到:“江湾的成功,离不开全国各省的支持 —— 太湖站分享了蓝藻治理技术,巢湖站提供了鸟类观测数据,洪湖站参与了 AI 模型训练,正是这种‘开放共享、协同共建’的理念,才让研学体系不断完善。”
来自江苏省的太湖生态站王站长、安徽省的巢湖生态站张站长也先后发言,分享与江湾的协作成果,一致表示江湾模式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阶段 3:合作签约与分中心授牌(中午 12:00-13:30)
授牌仪式后,江湾与全国 10 个省份的生态站签订 “跨省研学分中心建设协议”,计划在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省份建立 10 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配备标准化的观测设备、数字化平台终端和研学课程资源,由江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云南分中心将重点开展高原湖泊的生态研学,” 云南省滇池生态站李站长接过分中心牌匾,“我们会借鉴江湾的 AI 预测技术,预测滇池的鱼类洄游和蓝藻爆发,让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更精准。”
同时,江湾还与 80 所学校签订 “校园研学共建协议”,约定每年组织 2 次跨省研学活动、联合开发 1 门特色课程、共享 1 套观测数据,推动生态教育在全国校园落地。北京市某小学校长说:“我们计划把江湾的‘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园池塘里开展实践,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签约结束后,所有代表共同品尝了江湾特色的 “生态研学宴”—— 食材全部来自江湾周边的生态农场,餐具则是学生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的,体现了 “生态环保” 的理念。席间,各省代表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加强与江湾的协作,共同推动全国生态研学事业发展。
第二环节:AI 生态预测功能实战应用与极端天气应急演练(分三组推进)
组 1:强降雨应急处置组(老张 + 20 名技术骨干)
老张带着技术骨干按照 AI 预警方案,完成应急措施落地后,重点监测降雨期间的生态变化。他们在江湾的 5 个关键点位安装了水位传感器,每 15 分钟向平台上传一次数据;同时用无人机巡查观测区,实时反馈防护墙、设备转移的情况。
“目前水位已上涨 0.8 米,距离预警阈值还有 0.4 米,防护墙没有渗漏,设备全部转移到位,” 老张在平台上更新应急进展,“AI 预测的水位变化与实际数据误差只有 0.1 米,说明模型的准确性很高,以后遇到类似天气,咱们能更精准地应对。”
降雨期间,技术组还发现洄游通道的水流速度加快,部分小鱼有被冲走的风险。老张立刻根据 AI 推荐的 “鱼类保护方案”,在通道中设置临时导流网,引导鱼类向浅滩安全区域移动。“导流网安装后,监测到有 30 多条鲫鱼成功进入浅滩,” 老张说,“要是没有 AI 的实时分析和方案推荐,咱们可能想不到这个办法,会造成鱼类损失。”
组 2:跨省应急协同组(小满 + 15 名跨省代表)
小满带着跨省代表,通过数字化平台的 “应急协同模块”,开展跨省应急联动。他们组织江苏、安徽、湖北的协作站点,同步监测降雨对本地水域的影响,每小时共享一次数据;同时建立 “应急会商群”,各省代表实时交流应对经验,比如太湖站分享了 “蓝藻打捞应急方案”,巢湖站介绍了 “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形成了跨省互助的良好氛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