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银杏叶像金色的碎纸铺满联盟园区的小径,空气里飘着王奶奶熬制的姜枣茶香气。陈守义站在成果固化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拂过《2030 全球治理成果白皮书》清样的封面,“地球与橄榄枝” 的烫金标识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暖的光。这本收录了 45 个成员国 23 个项目成果的册子,原本该在下周的全球发布会上成为焦点,可此刻他的目光却被平板上闪烁的红色警报牢牢锁住 —— 北极科考站传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在心头:冰盖突然裂开 300 米长的口子,5 名科考人员被困在裂缝另一侧的观测点,通讯信号时断时续。
“陈叔!北极的实时画面传过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办公室,声音里的颤抖让空气都跟着紧绷。屏幕上,北极科考站的红色建筑在风雪中缩成小小的剪影,一道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像巨斧劈开的伤口,泛着幽蓝的寒光。裂缝对岸的观测点屋顶上,科考员李教授正挥舞着橙色信号旗,寒风卷着雪粒拍在镜头上,让那抹橙色显得格外刺眼。“老张的极地救援团队已经从挪威分中心出发了,可冰裂还在扩大,他们带的常规破冰设备…… 可能不够用。”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冰裂扩散轨迹 ——AI 模型用醒目的红色标注出预警:未来 24 小时内,裂缝可能再扩大 100 米,届时观测点将彻底变成漂浮在冰海上的孤岛。他立刻拨通老张的卫星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呼啸风声几乎要盖过对方的声音:“守义,我们刚到冰裂边缘,冰层太薄了,只有 5 厘米,重型设备根本不敢靠近,只能靠人工铺临时通道,可时间…… 时间真的不够。”
“让科考站把‘极地冰裂缝监测仪’的数据传过来,” 陈守义盯着屏幕上的冰盖三维模型,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还有,立刻联系亚马逊雨林的卡雅波部落,塔比拉族长他们用藤蔓搭桥的法子,说不定能帮上忙!” 挂了电话,他转身走向成果固化中心的展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半年来的治理成果 —— 帕劳珊瑚礁修复用的智能固根设备、东非草原的蝗灾监测站模型、深海热泉科考的深潜器零件,这些原本用于展示的物件,此刻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仿佛都在等待着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
老张的极地救援团队抵达北极科考站时,暮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泼满了冰原。科考站站长王磊带着队员在裂缝边缘来回踱步,手电筒的光束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颤抖的线条,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焦虑。“张工,李教授他们已经断水断粮 8 小时了,通讯设备的电量也只剩 30%,再这样下去……” 王磊的话没说完,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打断。
老张蹲下身,用冰镐轻轻敲了敲冰层,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冰原上格外刺耳。“冰层太脆,承受不了人的重量,常规的钢板通道铺不了。” 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正想召集队员商量其他办法,团队里的挪威技术员奥拉夫突然开口:“我小时候在北部山区,见过萨米人用驯鹿皮和木材搭临时雪桥,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可我们没有驯鹿皮,也没有足够的木材。” 老张摇摇头,打开平板查看刚传过来的监测数据 —— 屏幕上的曲线显示,裂缝下方 10 米处有一层相对稳定的厚冰层。他猛地想起陈守义提到的卡雅波部落,立刻让队员接通联盟人文协作部的卫星连线,请求紧急联系塔比拉族长。
半小时后,平板屏幕上终于出现了塔比拉的身影,他身后是茂密的亚马逊雨林,手里正缠绕着几根粗壮的藤蔓。“要跨越裂缝,就得像我们搭藤蔓桥那样,用柔性材料分散重量,” 塔比拉一边演示一边说,粗糙的手指在藤蔓上灵活地穿梭,“找些轻便又结实的东西,一端固定在裂缝两侧,再铺上能分摊压力的材料,人走上去的时候,重量就会被均匀传到冰层上,不会压破薄冰。”
老张眼前一亮,立刻让队员清点物资 —— 帐篷用的高强度尼龙绳、防水帆布,还有科考站备用的铝合金支架,这些原本用于搭建临时营地的东西,此刻成了救命的希望。“奥拉夫,你带两个人,用尼龙绳在裂缝两侧打锚点,间距 50 厘米,织成网状;其他人把帆布剪成 1 米宽的条带,铺在绳子上,用铝合金支架固定边缘!”
夜幕降临时,一条横跨裂缝的临时通道终于搭建完成。老张系着安全绳,小心翼翼地踩在帆布上向对岸移动,每走一步都盯着脚下的冰层,直到确认没有新的裂痕,才朝对岸喊道:“可以了!快过来!” 李教授他们立刻背着设备和冰芯样本开始转移,就在最后一名科考员即将踏上通道时,一阵强风突然掀起帆布的一角,那人身体一晃,半个身子探出了裂缝边缘。奥拉夫眼疾手快,一把扔出安全绳,牢牢缠住对方的腰,其他队员齐心协力把人拉了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