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猜和丹瑞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林业部门完善跨境协作机制,定期共享监测数据,让保护行动一直延续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试点成果复盘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12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4 个项目组,围绕 “极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雨林碳汇交易机制” 四个项目的中期试点成果展开复盘,可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成果评估标准和后续推广计划产生了争议。
在 “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的复盘现场,来自东非的卡鲁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杰克又一次争得面红耳赤。卡鲁展示的非洲试点数据显示,“石缝储水 + 智能滴灌” 技术让沙棘苗的存活率提升了 35%,村民的用水量减少了 25%;杰克带来的澳大利亚试点报告则显示,“地下蓄水池 + 雨水收集” 技术的储水量是传统方法的 8 倍,应对干旱的能力更强。
“我们的技术更适合生态脆弱的地区,既能保护土壤结构,又能让村民快速掌握,” 卡鲁指着数据图表,“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人口密度低,适合大规模建设地下蓄水池,可非洲草原的村庄分散,建设成本太高,根本不现实。”
“但你们的技术储水量有限,遇到连续三个月的干旱,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杰克反驳道,“我们的地下蓄水池虽然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达 20 年,从长期来看更划算。而且我们可以引入生态补偿资金,帮助非洲村庄建设,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印度的拉吉支持卡鲁的方案,认为技术推广要考虑村民的接受度;来自阿根廷的索菲亚则觉得杰克的建议有道理,生态补偿资金可以解决成本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资金分配方式。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两个试点的详细报告。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项目复盘不能只看数据,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非洲草原的村庄分散,地下蓄水池的维护成本确实很高,而且混凝土会破坏草原的土壤透气性,影响周边植物生长;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人口少,土地平整,适合大规模储水设施,两种技术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是适用场景不同。”
他提出了一个 “分类推广 + 动态优化” 的方案:在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地区,推广 “石缝储水 + 智能滴灌” 技术,同时设立 “技术培训中心”,让村民成为技术维护的主体;在人口稀少、干旱周期长的地区,采用 “地下蓄水池 + 雨水收集” 技术,引入国际生态补偿资金,由政府和社区共同承担建设和维护成本。“我们还可以建立‘技术适配评估模型’,根据地区的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参数,自动推荐适合的节水技术,避免一刀切的推广模式。”
卡鲁和杰克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拉吉这时补充道:“我在印度的试点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我们根据村庄的不同情况,采用了‘水井智能改造’和‘梯田雨水收集’两种技术,效果很好。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用水管理小组’,制定了分时段用水制度,这比单纯的技术推广更重要。”
索菲亚也点点头:“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我们把‘人工湿地’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净化了水质。或许我们可以在每个试点区域都成立‘社区生态委员会’,让村民参与技术选择和管理,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在陈守义的调解下,“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先在 10 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展分类试点,收集一年的运行数据后,再制定全球推广计划。同时,项目组还会联合国际组织,设立 “草原节水技术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村庄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 “珊瑚礁基因库搭建” 项目组中。来自帕劳的莱奥和来自日本的佐藤围绕基因样本的共享机制争论不休。莱奥认为,帕劳区域基因库的样本应该优先满足本地珊瑚礁修复需求,只有在本地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中央基因库传输;佐藤则主张,基因样本应实时共享,这样中央基因库才能及时开展研究,为全球珊瑚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帕劳的珊瑚礁每年都在退化,我们需要优先用基因样本培育适合本地海域的珊瑚苗,” 莱奥的语气坚定,“如果样本都传输到中央基因库,等研究成果出来,我们的珊瑚礁可能已经消失了。”
“但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只靠区域基因库的样本,研究进度会很慢,” 佐藤反驳道,“而且中央基因库的技术更先进,能更快找到应对珊瑚白化的方法,这对全球珊瑚礁保护都有好处。帕劳的修复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支援来解决,不一定非要保留样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