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姆跟着阿卜杜勒登上越野车,向蝗灾重灾区驶去。沿途的农田里,到处是被啃食殆尽的小麦残株,农民们坐在田埂上,脸上满是绝望。“我们贝都因部落有‘沙漠预警’的传统,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方向和沙丘的变化,就能预判蝗灾的到来,” 卡里姆指着远处天空中盘旋的乌鸦,“你看,那些乌鸦一直在跟着蝗群飞,说明蝗群就在前方 10 公里左右的地方。”
来自也门的学员阿依莎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蝗群监测数据:“根据伊朗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这次的蝗群主要由沙漠飞蝗组成,每平方公里的蝗群数量超过 5000 万只,每天能消耗 3000 吨粮食,相当于 3 万人一天的口粮。”
“不能再用化学农药了,” 来自伊朗的学员马赫迪摇了摇头,他想起俾路支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沙漠里遇到蝗灾,会用‘烟熏驱虫’的方法,收集骆驼粪和干草,点燃后产生的烟雾能驱赶蝗群,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老张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蝗灾防控系统’,包括高温适配型虫情监测仪、生态诱捕装置和天敌培育箱。虫情监测仪能在 50℃的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实时采集蝗群密度和移动数据;生态诱捕装置用沙漠植物的汁液作为诱饵,能吸引蝗虫进入陷阱,同时不会伤害其他昆虫;天敌培育箱里养着沙漠蝗的天敌 —— 粉红椋鸟,一只粉红椋鸟一天能捕食 120 只蝗虫,是天然的‘灭蝗能手’。”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卡里姆带领,在沙特胡富夫的小麦产区安装智能虫情监测仪,贝都因部落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沙丘是蝗群必经的通道;第二组由阿依莎带领,前往也门荷台达省,与哈米德部落合作,在农田周边设置生态诱捕装置;第三组由马赫迪带领,联合伊朗俾路支部落,在沙漠边缘搭建粉红椋鸟养殖棚,培育天敌种群;第四组由老张负责,在三国边境的沙漠里搭建跨境防控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防控力量。
沙漠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皮肤发烫,学员们的实训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嘴唇也干裂起皮。贝都因部落的长老阿卜杜拉递过来一壶骆驼奶:“这是我们沙漠里的‘生命水’,能补充水分和营养,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卡里姆接过骆驼奶,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阿卜杜拉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烟熏驱虫,还有其他防控蝗灾的方法吗?” 卡里姆问道。
“我们会在沙漠里种植‘驱虫植物’,比如骆驼刺和沙棘,这些植物的气味能驱赶蝗虫,而且还能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 阿卜杜拉指着路边的骆驼刺,“你们看,那些骆驼刺周围,几乎没有蝗虫停留,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卡里姆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老张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生态诱捕装置进行了优化,在诱饵里加入了骆驼刺的提取液,提高了对蝗虫的吸引力。同时,学员们还在农田周边种植了大量骆驼刺和沙棘,形成 “生态防护带”,阻挡蝗群向其他区域扩散。
三天后的清晨,跨境防控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蝗群的密度已经从每平方公里 5000 万只下降到 1000 万只,粉红椋鸟的数量增加了 3 万只,生态诱捕装置每天能捕捉 200 万只蝗虫。阿卜杜勒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小麦产区就全完了。”
在防控蝗灾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农民开展生产自救 —— 向他们传授 “沙漠耐旱作物种植技术”,种植高粱、谷子等耐旱作物,弥补小麦减产的损失;指导他们建设 “雨水收集池”,利用沙漠里的短暂降雨储存水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保障。
阿依莎在也门荷台达省的农田里,教农民们使用智能灌溉设备:“这个设备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整灌溉量,比传统灌溉节水 40%,在沙漠里,每一滴水都很宝贵。”
哈米德部落的农民萨利姆看着刚种下的高粱苗,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蝗灾,我们只能等着挨饿,现在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不仅能防控蝗灾,还能种出新的庄稼,再也不用害怕粮食不够了。”
防控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境防控指挥中心对 “草原生态防控” 项目进行年度攻坚复盘 —— 卡里姆的 “智能监测设备布设” 方案加入了贝都因部落的 “鸟类预警” 传统,通过鸟类飞行轨迹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蝗群预判准确率;阿依莎的 “生态诱捕装置优化” 方案补充了哈米德部落的 “植物驱虫” 经验,在装置周边种植驱虫植物,增强防控效果;马赫迪的 “天敌培育” 方案则融入了俾路支部落的 “沙漠养殖” 方法,利用沙漠昼夜温差调节养殖棚温度,提高粉红椋鸟的存活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