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二十名学员走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墨绿色雨林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植物标本夹、红外相机等设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雨林修复初步方案,眼神坚定地说:“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东非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本土化的核心是尊重当地传统,这次去亚马逊,我们会先深入部落学习,再结合智能技术制定方案,避免‘技术一刀切’。”
索菲亚也补充道:“我们提前整理了亚马逊主要共生树种的资料,比如巴西坚果与木棉树的根系共生关系、可可树与香蕉树的遮阳适配模式,还收集了土着部落的传统育苗方法,确保到了当地能快速对接。”
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东非湖泊治理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盛夏的阳光,充满活力。“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亚马逊,要多听部落首领的建议,比如卡雅波人的‘森林分区养护’传统,把雨林分为狩猎区、采集区、育林区,这种可持续利用模式值得借鉴。记住,雨林修复不仅要恢复植被,还要保护土着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物种间的共生关系,不能为了短期修复效果,破坏雨林的自然循环,比如在种植幼苗时,要避免使用化学肥料,改用土着的‘草木灰肥料’,保护土壤微生物。”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墨绿色的身影在盛夏的绿意中,像一道道守护雨林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雨林抢救战,不仅是协同期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本土化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 “区域协同治理样板”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跨洋奔赴:从江湾到亚马逊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巴西马瑙斯国际机场时,正值清晨,亚马逊雨林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树叶的清香和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巴西环境部代表卢卡斯带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停机坪,他穿着一件印有 “守护亚马逊” 字样的衬衫,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马瑙斯南部的雨林还在退化,上周又有 10 平方公里的次生林因缺水枯死,卡雅波人部落的首领塔卡还在为非法砍伐的事情和伐木公司交涉,秘鲁和哥伦比亚那边,因为修复资源分配的问题,已经快吵起来了。”
迭戈跟着卢卡斯登上越野车,向亚马逊雨林深处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雨林边缘,随处可见被砍伐的树桩,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伐木工人正背着木材往卡车方向走;远处的河面上,几艘采砂船正在作业,河水被搅得浑浊不堪;路边的告示牌上写着 “禁止非法砍伐”,但牌子上布满弹孔,显然已失去警示作用。“亚马逊雨林的非法砍伐问题已经存在十年了,政府虽然一直在打击,但伐木公司给当地村民的工资是种地的三倍,很多村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帮伐木公司干活,” 卢卡斯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雨林,但实在没有办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太难平衡了。”
越野车抵达卡雅波人部落时,首领塔卡带着五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广场。他们穿着传统的羽毛头饰,脸上画着红色的部落图腾,手里握着用硬木制成的长矛。塔卡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葡萄牙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拯救雨林,我们卡雅波人把雨林叫做‘母亲’,它给了我们食物、住所、药品,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传统。”
迭戈握着塔卡的手,真诚地说:“塔卡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学习你们的智慧。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雨林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森林分区养护’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制定更科学的修复方案,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雨林育苗设备。这台设备长 6 米、宽 4 米,分为育苗区、监测区、控制区三个部分,育苗区装有可调节光谱的生长灯,监测区配有土壤湿度、空气温度传感器,控制区则能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操作。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台‘智能雨林育苗机’能模拟雨林下层的生长环境,每天可培育 5000 株幼苗,而且能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求,调整温度、湿度、光照参数,比如巴西坚果幼苗需要 28℃的温度、80% 的湿度,木棉树幼苗则需要 25℃的温度、75% 的湿度,设备都能精准控制。培育出的幼苗存活率可达 85% 以上,比传统育苗方式提高 5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