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的青衣江湾,终于挣脱了寒冬的凛冽。生态湖的冰面彻底消融,岸边的垂柳抽出嫩黄的芽尖,几只早归的燕子在枝头筑巢,偶尔掠过湖面,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园子里的梅花还未谢尽,迎春花已悄然绽放,嫩黄的花瓣点缀在枝头,为初春增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新周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6 全球生态治理新周期开启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湄公河流域修复、刚果盆地雨林保护的标记已用翠绿色标注 “新周期奠基”,而南美板块上,“安第斯山脉冰川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冰蓝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南美安第斯山脉冰川消融加剧,秘鲁、玻利维亚、智利边境区域冰川消失面积达 7200 平方公里,12 条跨境河流断流,克丘亚人、艾马拉人部落传统灌溉系统崩溃”。
“陈叔!安第斯山脉冰川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浅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花瓣,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秘鲁境内的瓦斯卡兰冰川,原本连绵的冰舌已退缩至山脉主峰附近,裸露的岩石山体呈现出灰褐色,冰川消融形成的融水在山脚下汇聚成临时湖泊,湖泊边缘的堤坝随时可能溃决;玻利维亚的的的喀喀湖周边,原本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水位下降 3 米,湖岸线后退 200 米,裸露的湖床变成盐碱地,艾马拉人部落的芦苇船搁浅在岸边,无法航行;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边缘,依赖冰川融水的灌溉渠道早已干涸,克丘亚人种植的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成片枯死,部落族人正背着行囊,准备迁往更远的河谷地带。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安第斯山脉平均气温较往年升高 4.2℃,瓦斯卡兰冰川消融速度达每年 15 米,创历史新高;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三国共有 23 条跨境河流因冰川融水减少断流,180 万居民面临饮用水短缺;克丘亚人、艾马拉人部落的传统灌溉系统 “阿瓜斯”(人工水渠)因缺水停用,农业减产 95%,已有 3.5 万名原住民因失去生计被迫迁徙;依赖冰川融水的湿地生态系统崩溃,火烈鸟、美洲鸵等物种数量减少 80%,部分珍稀鸟类已濒临灭绝。“当地的冰川保护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初春景象,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安第斯山脉冰川的苍凉模样。
“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冰川加固和融水收集,但秘鲁的冰川加固采用人工覆盖隔热材料的方式,成本极高且效果短暂,每平方公里加固成本达 800 万美元,而冰川消融速度远超加固速度;玻利维亚尝试建造融水水库,但高海拔地区施工难度大,水库渗漏率达 30%,无法有效储存融水;智利则修建引水管道,但管道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下频繁冻裂,输水效率不足 40%;三国还因冰川融水分配存在分歧,秘鲁认为上游冰川应优先保障本国居民饮水,玻利维亚要求优先补给的的喀喀湖,智利希望优先满足农业灌溉,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冰川保护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湄公河流域治理中‘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安第斯山脉的克丘亚人、艾马拉人有独特的冰川 - 流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高海拔设备测试的低温运行声:“赵叔,立刻组建安第斯山脉冰川生态保护团队,把中国青藏高原的智能冰川加固技术和北欧的高海拔融水收集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海拔抗寒适配模块’和‘南美原住民传统管理适配单元’,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环境对设备性能要求极高。用‘高海拔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极地科考队的高海拔运输车队,务必在 192 小时内抵达秘鲁库斯科市。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湄公河流域治理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高海拔冰川生态的冰川学、高山生态学专业学员,这既是新周期的开启任务,也是‘高海拔冰川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安第斯山脉的生态系统比湄公河流域更复杂,比如高海拔缺氧环境对设备运行的影响、冰川消融与地质灾害的连锁反应、克丘亚人的‘冰川神圣性’认知与现代治理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秘鲁侧重居民饮水保障,玻利维亚关注湖泊生态修复,智利则优先解决农业灌溉,三国的治理重点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