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的青衣江湾,被春日的生机包裹。生态湖的薄冰早已融化,岸边的香樟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条上栖息着归来的候鸟;园子里的腊梅虽已凋谢,却有早樱悄然绽放,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为春日增添了几分柔美。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决胜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44 全球生态治理决胜期实施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刚果盆地雨林碳汇修复、亚马逊雨林边缘治理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决胜推进中”,而大洋洲板块的澳大利亚区域,“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橙黄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超采加剧,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边境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2 米,180 种依赖地下水的生物濒临灭绝,原住民传统‘水 - 土地共生’生计崩溃,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冲突激化”。
“陈叔!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浅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樱花瓣,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新南威尔士州境内的大自流盆地边缘,大片农田因缺水干裂,土地上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缝,原本用于灌溉的水井已抽不出水,农民正望着干涸的农田叹气;昆士兰州境内的自流井,出水量较往年减少 70%,曾经依靠自流井供水的牧场,牛羊因缺水瘦骨嶙峋;南澳大利亚州与昆士兰州边境的原住民部落聚居地,传统的 “神圣水泉” 已彻底干涸,部落族人正用陶罐收集雨水,他们依赖地下水的采集、狩猎和农业活动无法开展,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计。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大洋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大自流盆地地下水开采量较往年增加 55%,超采量达 18 亿立方米,导致地下水位平均下降 12 米,部分区域下降达 20 米;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地盐碱化面积达 4.2 万平方公里,仅新南威尔士州就有 32 个农业区陷入灌溉无水困境,6.8 万农民面临失业威胁;依赖地下水的原住民传统农业收入下降 97%,传统 “水泉祭祀” 活动因水泉干涸无法正常举行,已有 3.2 万名原住民因失去生计被迫迁往城市;大自流盆地特有的澳洲肺鱼、沙漠拟步甲、水柏枝等物种数量减少 91%,部分依赖地下水的珍稀植物如澳洲水藻、沙漠鸢尾已濒临灭绝;地下水超采还导致地表塌陷事件达 45 起,新南威尔士州的 28 处自流井因水位过低彻底报废,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40%,粮食产量下降 35%。“当地的地下水治理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春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大自流盆地的干涸景象。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已组织人员开展地下水禁采和补水作业,但澳大利亚采用的人工回灌技术效率极低,每天仅能回灌 20 万立方米地下水,远低于开采速度;新南威尔士州尝试限制农业灌溉用水,但农民因收入减少强烈抗议,政策执行受阻;昆士兰州为原住民提供水资源补贴,但补贴金额仅能覆盖原住民收入损失的 15%;南澳大利亚州试图建设跨区域调水工程,但工程成本过高,工期需 5 年,远无法缓解当前危机;联邦政府与三州还因地下水开采配额划分存在分歧,新南威尔士州认为昆士兰州的牧场过度用水是主要诱因,昆士兰州则指责新南威尔士州的农业灌溉超采,南澳大利亚州要求上游州承担更多节水责任,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澳大利亚联邦环境部门的报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联名三州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地下水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刚果盆地‘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大自流盆地沿岸原住民有独特的‘地下水 - 土地共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干旱环境设备测试的机械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修复团队,把中国西北的智能地下水补给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地下水监测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干旱气候地下水适配模块’和‘原住民传统水管理适配单元’,大自流盆地区域全年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仅 200-300 毫米,夏季气温达 40℃以上,冬季最低温 - 5℃,设备必须能抵御极端高温、低温和干旱环境腐蚀。用‘大洋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耐候性运输船,务必在 200 小时内抵达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刚果盆地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地下水生态的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专业学员,这既是 2044 决胜期的关键任务,也是‘干旱区地下水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