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热带草原气候区设备测试的机械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大自流盆地草原生态修复团队,把中国内蒙古的智能草原补种技术和澳大利亚的节水灌溉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热带草原 - 亚热带草原过渡带气候适配模块’和‘原住民传统管理适配单元’,大自流盆地全年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 200-400 毫米,夏季高温(35-48℃)易引发干旱,冬季低温(-5 至 5℃)偶有霜冻,且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沙尘暴频发等问题,设备必须能抵御高温暴晒、干旱缺水、沙尘暴侵蚀与霜冻影响,同时配备地下水监测与节水灌溉装置。用‘大洋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防沙防高温运输船,务必在 300 小时内抵达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亚马逊雨林南缘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草原生态的植物学、水文学、畜牧业科学、沙尘暴防控专业学员,这是 2045 收官期的终极攻坚任务,也是‘热带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最后检验。”
“可是陈叔,大自流盆地的生态系统比亚马逊雨林南缘更复杂,比如草原沙化与地下水枯竭的恶性循环、三州畜牧业利益与生态保护的极端矛盾、原住民‘草原神圣性’认知与现代草原治理的协调,还有沙尘暴对设备的持续破坏,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致命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而且昆士兰州侧重解决畜牧业减产问题,新南威尔士州关注地下水保护,南澳大利亚州优先应对沙尘暴,各方治理重点完全不统一,加上干旱缺水导致设备运行难度极大,协调难度远超之前所有项目。”
“大自流盆地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草原牧区,被誉为‘澳大利亚的粮仓’,维系着澳大利亚 1.1 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与畜牧业供给,储存着澳大利亚 70% 的地下水资源,调节着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与生态平衡,一旦草原持续沙化、地下水枯竭,将导致澳大利亚畜牧业彻底崩溃、粮食安全危机爆发、全球牛羊肉供应链断裂,甚至引发全球性的粮食价格波动,”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智能草原设备进行‘大自流盆地专属改造’,比如优化设备的节水系统,采用滴灌与喷灌结合的智能灌溉装置,配备地下水循环利用模块;优化设备的防沙系统,用高强度防尘罩与自动清沙装置,确保沙尘暴天气下设备正常运行;迭戈团队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加载英语(澳大利亚官方语言)、原住民语言(如古古伊米德吉语、瓦尔皮里语)语言包,邀请大自流盆地原住民首领吉米(昆士兰州)、利亚姆(新南威尔士州)、伊娃(南澳大利亚州)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在草原上游牧,掌握着‘草原植被监测’‘地下水定位’‘干旱预警’‘沙尘暴应对’等传统智慧,能帮我们化解文化冲突、应对极端气候,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治理方案。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动三州建立‘大自流盆地草原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草原补种 + 节水灌溉 + 传统管理 + 防沙治沙 + 畜牧业协调’的立体修复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手指在大自流盆地区域重重一点,土黄色的标记在图谱上格外刺眼:“小满,把大自流盆地草原生态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三州的草原科研机构,共享草原沙化数据、地下水分布数据、原住民活动区域、畜牧业分布数据、沙尘暴高发区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大自流盆地草原生态修复适配模型’,根据不同区域的退化类型(沙化退化、缺水退化、过度放牧退化)、部落传统、气候特点、畜牧业规模,生成个性化修复方案。另外,协调国内的沙尘暴防控研究所与节水技术中心,组建‘大自流盆地防沙技术团’与‘节水灌溉指导团’,随修复团队一同前往,为学员与牧民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一百六十五名学员走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浅棕色防沙草原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植被健康检测仪、地下水探测仪、沙尘暴预警传感器、防沙防晒装备等设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草原生态修复初步方案,眼神坚定地说:“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亚马逊雨林南缘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草原适配的核心是尊重草原生态与原住民传统,这次去澳大利亚,我们会先跟着原住民学习‘草原 - 游牧共生’管理智慧,掌握草原植被识别、地下水定位、干旱与沙尘暴应对知识,再结合智能技术制定方案,避免‘技术草原失效’与极端气候风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