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突然出声,拂袖震落身旁的花。
朝堂之上反对声浪犹在耳畔,她竟敢直接绕过奏议推行新政。
黄月待站得笔直,腰间的玉在阳光下泛出冷光:"王大人,民田税减三成,但可耕之田倍增。且新政首年,朝廷以工代赈,修渠筑堤,粮产定能反超旧制。"
她转向百姓高声道,"诸位放心,凡领田者,秋收前皆有官仓粮种借支,春税缓至三年后征!"
欢呼声如浪涌起。
她身后,陈影隐在树荫中微微点头,手中茶盏映出她眼底的灼灼星光。
暮色渐沉时,黄月待才得以喘息。
她倚在马车边,翻开今日勘田册,指尖却在"南郊劣田"条目上顿住。
那些夹杂在良田中的毒草暗地,正是贪吏为阻新政埋下的蛛丝。
"师父......"她望向远处陈影消失的方向,忽觉掌心玉牌烙得生疼。
田间篝火已燃起,新得地的农人正围坐分食野菜粥,笑声撞碎夜空星辰。
黄月待站在新落成的学堂廊下,望着檐角悬挂的青铜风铃被晚风拂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廊柱上悬着竹简编成的书卷,日光透过纸窗洒在青石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学堂内传来孩童诵读《诗经》的稚嫩声,间或有竹笛与琴瑟的乐音袅袅飘出。
"月待,你这样做,不怕累吗?"
陈影从身后走近,将一叠写满批注的竹简递给她。
他总见自己的这位徒弟神色从容,却日日奔忙于学堂修建、文人招募之事。
如今承国(刚占领的楚地啊)上下新建学堂七十二所,朝廷库房半数银两都填进了这"看不见根基"的文化里。
黄月待接过竹简,指尖抚过陈影批注的墨迹,唇角漾起浅笑:"师父,您看这廊下新栽的兰草。"
她示意陈影望向石阶旁青翠的植株,"若无沃土滋养,纵有千金购得珍种,也不过枯根一株。文化便是这沃土——百姓心中有诗书礼乐,盗匪会弃刀耕田,商贾会诚而不欺,将士更知为何而战。累?不过是播撒种子时的躬身,待见满园花开时,自有人接力耕耘。"
她展开竹简,目光落在陈影新荐的《楚风赋集》名录上。
自她倡议"文墨济国"策以来,承国文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位曾流落街巷的盲眼说书人,被她请入宫中编纂民间典故;
隐居山林的画师在都城开设画馆,将楚国山河绘成连轴长卷;
最令人惊喜的是,北方驻军将领竟在戍边之余,写下戍楼望月的诗篇,传遍市井酒肆。
"听闻新来的琴师要试奏您资助改良的九弦琴?"陈影见她眉梢染喜色,转移话题道,"晚膳后去听一曲?"
黄月待正要应下,忽有侍从匆匆来报:"掌文司大人,南郡学堂送来急信——边陲村落发现上古岩刻,似与陛下有关......"
她眸中霎时燃起炽光,接过密信快步向书房走去。
陈影望着她背影,如今衣袍已添金线纹饰,却始终不改素色。
"文化是根基......"他喃喃重复她的话,忽觉脚下青石板似有暖意流转。
或许真如她所言,那些看不见的文墨诗乐,正悄然重塑着楚国的筋骨。
晚霞渐染宫墙时,九弦琴的新曲已在殿中流淌。
黄月待倚窗而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岩刻密信的纹路。
那上古图腾中隐现的纹路,是否与她梦中反复出现的星图有关?
若解开这谜,承国或许能溯至更久远的源头......
但此刻,她更愿沉醉于琴音中百姓的笑声——那才是文化真正生根的声响。
殿内的熏香氤氲,陈影斜倚在雕花木椅上,望着案前批阅奏折的黄月待。
她眉间凝着专注,朱笔落下如刀裁雪,处理政务的利落令他心中泛起欣慰与一丝怅然。
窗外梧桐叶簌簌作响,暮色渐染宫墙,恰似他渐褪的权柄。
“月待,我现在是不是可以退休了?”他半开玩笑开口,语气里藏着三分试探。
黄月待笔尖一顿,墨在宣纸上晕开一朵暗梅,转身时笑意温婉:“师父,您可不能退休。您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还需要您的指导和支持。”
语罢,她将一叠棘手奏折轻轻推至他案前。
陈影苦笑摇头,指尖摩挲杯沿。
曾几何时,这殿中唯有他一人在烛火下熬至天明。
如今她批阅时果断的笔锋、应对朝臣时沉稳的气度,早已无需他的羽翼庇护。
他终究是成了“闲人”。
次日,皇宫传出奇闻。
那位曾以铁腕治国的陈影,竟让人在庭院搭了竹棚,架上堆满古籍奇珍。
他整日窝在藤椅里,时而翻阅泛黄的兵法残卷,时而对着茶壶里翻滚的碧波发呆。
仆从们窃语——这哪里是“躺平”,分明是将满腔心血化作了茶香与墨痕。
黄月待来访时,总见他这般模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
某日,阳光斑驳地洒在窗棂上,照见他对着棋局轻轻皱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十世轮回之炼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十世轮回之炼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