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入了冬,夜里寒风凛冽。林万骁刚结束一个跨部委项目的视频协调会,正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书房的固定电话响了。这个号码知道的人不多,大多是工作往来。他拿起听筒。
“喂,林…林书记吗?我是青桥的张建国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北江口音、略显急促和忐忑的声音。
张建国?林万骁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黝黑憨厚、干事风风火火的中年汉子形象。这是他刚到青桥镇时,镇农业站的站长,后来在他推动乡村改革时,是坚定的执行者之一,踏实肯干,就是性子直,有时候转不过弯。他离开龙湖前,张建国好像调到了县里的农业农村局。
“建国啊,是我。这么晚打电话,有什么事?”林万骁的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丝旧日的熟稔。
“林书记,实在对不住,这么晚打扰您!我…我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冒昧打到您家里来。”张建国的声音带着愧疚,也更急切了,“我…我现在在京城火车站呢!”
“你在京城?”林万骁有些意外,“出什么事了?”
“是…是为了我们县里那个‘北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的事。”张建国在电话那头,声音被寒风刮得有些破碎,“项目卡在发改委的环评核准上了,说是我们那个污水处理方案不符合新规,打回来两次了!县里派我来跑部委,可我…我这人生地不熟的,在部委大院门口转悠了两天,连具体找哪个司局、哪个处室管事的都摸不清门路,递上去的材料也石沉大海…眼看着省里给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项目要是黄了,我…我都没脸回去了!”
林万骁能想象到张建国此刻在火车站寒风中,攥着电话,一脸无助和焦虑的样子。一个基层干部,只身闯入京城,面对庞大而陌生的部委机器,那种无力感和恐慌,他完全能够体会。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初到部委时的茫然。
他沉吟了片刻。直接插手项目审批是绝对的红线,但看着老部下如此困境,于情于理也不能置之不理。
“你别急,先在火车站附近找个暖和的地方住下,把地址发到我这个手机上。”林万骁用的是私人手机,“明天上午,你到我办公室附近的那家‘京韵茶楼’等我。记住,不要带任何土特产,也不要跟任何人说你来见我了。”
“哎!好!好!谢谢林书记!谢谢林书记!”张建国的声音瞬间充满了感激,几乎要哭出来。
第二天上午,林万骁处理完手头紧急公务,便步行来到离部委大楼隔了一条街的京韵茶楼。在一个僻静的包间里,他见到了张建国。几年不见,张建国老了不少,鬓角已经花白,穿着一件半旧的羽绒服,脸上带着旅途劳顿和心事重重的憔悴。一见到林万骁,他立刻站起身,手足无措,眼圈有些发红。
“林书记……”
“坐,建国,坐下说。”林万骁摆摆手,示意他放松,然后对跟进来的服务员点了壶最普通的绿茶和一些茶点。
“林书记,我……”
“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林万骁打断他,亲自给他倒了杯茶,“把你们那个产业园项目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环评被打回来的具体理由,还有你们修改后的方案,详细跟我说说,不要夸大,也不要隐瞒。”
张建国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仿佛汲取了一些力量,定了定神,开始一五一十地汇报起来。他从项目的初衷(解决当地特色水果滞销、提升附加值)、到设计的产能、到第一次环评因为污水排放标准引用旧版被驳回,再到第二次修改后,又被指出污水处理工艺过于理想化、缺乏在北方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实际案例支撑,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林万骁认真听着,不时插话问几个关键细节,比如采用的具体处理技术、设计单位的资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的初步意见。他问得非常专业和具体,让张建国暗暗吃惊,没想到老领导到了部委,对这类项目细节依然如此敏锐。
听完叙述,林万骁心里基本有数了。问题确实出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论证不足上,属于合规范围内的技术性卡壳,并非不可逾越的原则问题。
“建国,你这个事,症结不在找哪个领导批条子,而在你们的技术方案本身有瑕疵,论证不充分。”林万骁看着张建国,语气严肃而诚恳,“部委办事,讲究的是规矩和程序,尤其是环评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家评审那一关过不去,谁说话都没用。”
张建国的脸色又垮了下去。
“但是,”林万骁话锋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现在需要的是权威的技术支持和更扎实的论证。”
他拿出自己的普通工作手机,翻找了一下,然后对张建国说:“我给你一个联系方式,是发改委环资司下面负责相关领域的一位处长助理,姓王。你回去后,通过正常办公电话联系他,就说是…就说是中宣部舆情局的同志在调研地方项目时,了解到你们的情况,建议你们来做个技术咨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