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刚进办公室,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响了。是副部长张小峰办公室的直接线路,奚这山通知:“林局,张部长请您现在过来一趟。”
张小峰副部长,分管舆情信息局等工作,是夏弘文早年在下属省市工作时的老部下,对林万骁一向颇为关照,但这种关照从不显山露水,更多体现在工作要求的标准更高、更严。
林万骁整理了一下着装,拿起笔记本和笔,快步穿过走廊。心中念头微转,这个时间点召见,绝非寻常工作交流。
张小峰的办公室宽敞肃穆,带着部委领导特有的庄重感。他本人正伏案批阅文件,见林万骁进来,抬手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万骁来了,坐。”
没有寒暄,直接进入主题。张小峰从一堆文件中抽出一份,推到林万骁面前。那不是正式的报告,更像是一份内部材料汇编,封面上简单标注着《近期部分网络舆情热点摘报(涉教育领域)》。
“这个,你看看。”张小峰身体微微后靠,目光平静地看着林万骁,“给你两天时间,拿出一份你的分析判断。不要程序化的东西,就要你最核心的看法。范围嘛,就围绕这里面涉及的问题,但眼光不必局限于这些材料。”
林万骁心头一凛。这是考题。而且是不划重点、开卷考试的难题。他双手接过材料,入手颇沉:“好的,部长,我尽快完成。”
张小峰点了点头,像是随口一提,又像是刻意点明:“夏副总(注:总务院副总)前两天打电话,还问起你的情况。我跟他说,年轻人放在哪里都要经风雨见世面,部委机关更是练兵场。”他话锋微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分量,“万骁,舆情工作,最怕的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被数据和标签牵着鼻子走。要能钻进去,还要能跳出来。看到水面下的东西。”
“我明白,部长。”林万骁沉声应道。张小峰这番话,既是长辈的提醒,更是领导的明确要求,跳出信息茧房,看到本质。
回到自己办公室,林万骁反锁了门,将那摞材料在办公桌上摊开。里面是过去一个月内,涉及教育领域的数十个舆情热点事件的摘要、数据图表和初步的官方定性。从“某地中考体育评分标准争议”到“高校研究生导师权力边界讨论”,从“双减政策后教培行业从业人员诉求”到“乡村教师待遇问题引发的地域比较”……林点分散,表征各异。
他泡上一杯浓茶,摒弃杂念,一头扎了进去。
第一天,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些材料里。不仅仅是阅读,更是解构。他用红笔在打印稿上勾画,寻找高频词、情绪烈度峰值、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他调用局里的内部数据分析平台,将这些热点背后的传播路径、核心人群画像、关联议题做了交叉比对。
初步的结论似乎清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改革过程中的阵痛、特定群体利益诉求是主要矛盾点。按照常规思路,一份围绕“关注民生痛点、加强政策解读、引导理性讨论”的分析报告已然成型。
但林万骁停住了笔。他想起张小峰的话,“眼光不必局限于这些材料”,“看到水面下的东西”。这些结论正确,但流于表面,是任何一名合格的舆情分析员都能得出的“标准答案”。张小峰要的不是这个。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长安街的车流。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他需要跳出来。
这些分散的热点,真的彼此孤立吗?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心态?仅仅是教育问题本身吗?
前世记忆的碎片在此刻闪烁。他回想起那些更加激烈、更加复杂的舆论撕裂场景,许多问题的根源,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埋下。那种对系统性公平的焦虑,对上升通道的担忧,对“程序正义”的极度敏感……
他重新坐回桌前,目光锐利起来。他开始换一种方式梳理材料。
不再按事件分类,而是按议题背后的“情绪内核”和“诉求指向”重新归类。
一类,是围绕“规则与公平”的争议。中考体育评分、高校录取自主权、教师职称评定……网民质疑的核心并非规则本身,而是规则执行是否透明、是否被权力或资本扭曲。这是一种对“程序正义”的高度渴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结果正义”期盼。
另一类,是围绕“资源与机会”的争夺。城乡教育差距、学区房热度、教培转型……本质上是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背后是更深层的社会阶层流动焦虑。
还有一类,是围绕“价值与认同”的冲突。教材内容、师生关系传统观念的现代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与实效……这已超出了单纯的教育范畴,触及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多元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这三条线,并非平行,而是相互缠绕,彼此强化。一条关于“程序公平”的热点,会迅速点燃对“资源不公”的集体记忆,并最终上升到对“价值认同”的质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