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没有汽车尾气,只有早点摊飘来的油条香味和远处工厂烟囱冒出的煤烟味,一切都透着股淳朴又落后的年代感。
“听说了吗?昨天城郊菜窖发现一具女尸,独居老人,死得老惨了,”赵伟一边走,一边压低声音说,语气里带着几分兴奋,“李队说今天要分配任务,说不定咱们能跟着去现场。”
林砚心里一沉。
菜窖女尸案,就是他穿越前看到的那个1985年的典型命案,也是他在这个时代要面对的第一个案子。根据原主的记忆,这个案子一开始因为现场线索少,老刑警们靠经验锁定了一个嫌疑人,差点办了错案,最后还是靠一个偶然发现的线索才抓到真凶。
现在他来了,这个案子的走向,会不会不一样?
两人很快走到了南州市公安局门口。这是一栋两层的红砖楼,门口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刻着“南州市公安局”六个金色大字,门口站着两个穿着警服的哨兵,表情严肃。
走进大楼,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水味和烟草味,墙上贴着“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标语,不时能看到穿着警服的民警匆匆走过,手里拿着案卷或者文件。
刑侦大队的办公室在二楼最里面,推门进去,里面已经坐了七八个人,大多是三四十岁的老刑警,正围着一张桌子低声讨论着什么。桌子后面坐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国字脸,浓眉,眼神锐利,正是刑侦大队队长李建国。
看到林砚和赵伟进来,李建国抬起头,目光扫过两人,最后落在林砚身上,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林砚,昨天让你整理的辖区人口档案,弄完了吗?”
林砚心里一紧,原主的记忆告诉他,昨天李建国确实布置了整理档案的任务,但原主因为父亲的牺牲一直情绪低落,只整理了一半就搁在那儿了。
他赶紧上前一步,立正敬礼:“报告李队,昨天整理到一半,今天早上我提前来,保证上午下班前完成!”
李建国点了点头,没再多说,转头看向所有人:“都安静一下,说个事。昨天城郊菜窖女尸案,技术科已经初步勘查过了,现场只发现一枚模糊的布鞋印,受害者是独居老人张桂兰,68岁,无儿无女,平时靠捡破烂为生。”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张现场照片,推到桌子中间:“现在分配任务,老王、老刘,你们去走访张桂兰的邻居,了解她最近有没有和人结仇;小赵,你跟着我去现场再勘查一遍;林砚,你留在队里,把昨天没整理完的人口档案弄完,顺便整理一下技术科送来的现场照片和笔录。”
赵伟听到自己能去现场,脸上立刻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偷偷瞥了林砚一眼,那眼神像是在说“你也就配待在队里整理档案”。
林砚心里却没有失落,反而松了口气。整理现场照片和笔录,正好能让他提前了解案件细节,避免重蹈原主记忆里的覆辙。
“是!”所有人齐声应道。
散会后,老刑警们纷纷起身离开,赵伟跟着李建国往外走,路过林砚身边时,故意撞了他一下,低声说:“好好整理档案,别给队里拖后腿。”
林砚没理他,走到书桌前,拿起技术科送来的现场照片和笔录,认真看了起来。
照片里的菜窖阴暗潮湿,受害者张桂兰躺在菜窖角落,身上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脸上的表情扭曲,显然是死前遭受了痛苦。现场的布鞋印确实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是38码左右的布鞋,鞋底没有明显花纹。
笔录里记录了邻居的证词,大多是说张桂兰性格孤僻,很少和人来往,最近也没看到有陌生人来找她,只有一个叫王二的邻居,前几天因为捡破烂的事和张桂兰吵过一架,还扬言要“教训教训她”。
老刑警们显然已经把王二当成了重点嫌疑人,笔录里还记录了王二的基本信息,住在张桂兰隔壁,无业游民,平时爱赌钱,家里有一双38码的布鞋。
按照原主的记忆,接下来李建国会带着赵伟去王二家搜查,找到那双布鞋,然后对王二进行审讯,王二虽然矢口否认,但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加上邻居的证词,差点就被定了罪。
直到后来有人发现王二的布鞋鞋底沾的是普通泥土,而现场的泥土里含有特殊的青灰色矿物质,这才洗清了王二的嫌疑,重新寻找真凶。
林砚看着照片里现场泥土的颜色,又看了看笔录里对泥土的描述——“普通黄泥土,无异常”,心里立刻有了主意。
他必须在李建国他们对王二产生固定印象之前,找到现场泥土里的特殊矿物质,推翻这个错误的方向。
林砚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现场泥土——青灰色矿物质”几个字,然后抬头看向窗外。1985年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书桌上,也落在他胸前的警徽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虽然穿越到了这个落后的年代,虽然前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是林砚,无论是2024年的警校王牌,还是1985年的见习刑警,他的职责都没有变——查明真相,缉拿真凶,守护正义。
这个1985年,他不会白来。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