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局,赵伟拿着笔录去给李建国汇报,林砚则直接去了资料室。资料室里堆满了旧档案和地图,管理员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民警,姓刘,大家都叫他刘师傅。
“小刘师傅,我想查一下咱们市南郊红星砖厂的资料,还有周边的地理图。”林砚递过去一杯刚买的茶水,笑着说道。
刘师傅接过茶水,愣了一下:“你查红星砖厂干啥?那厂子快黄了,去年还因为欠薪闹过事,没什么值得查的。”
“我在办一个案子,可能和那附近的泥土有关,想看看砖厂的具体位置,还有周围的环境。”林砚没说太多,只是点到为止。
刘师傅也没多问,转身从架子上抽出一本地图册,又翻出一个标着“红星砖厂”的档案袋,递给林砚:“地图在第三十七页,砖厂的资料不多,就几张登记表和去年欠薪的调查报告,你自己看吧,看完记得放回来。”
“谢谢刘师傅。”林砚连忙道谢,找了个角落的桌子坐下,翻开地图册。
第三十七页是南州市郊的详细地图,红星砖厂的位置用红色的小三角标着,确实离发现尸体的菜窖不远,大概只有两公里的距离,中间隔着一片玉米地和一条小河。林砚又翻开档案袋,里面的登记表上写着砖厂的主要产品是红砖,原料是附近山上的黏土——黏土?青灰色的黏土?
林砚心里的猜测越来越清晰了。他拿出那个装着泥土的鱼肝油瓶,倒出一点泥土放在纸上,又从档案袋里找了一张砖厂去年的原料检测报告——报告上写着,砖厂使用的黏土颜色为青灰色,含有少量石英颗粒,还含有微量的氧化铁,所以烧制出来的红砖颜色偏红。
“就是这个!”林砚猛地一拍桌子,差点把旁边的档案盒碰倒。他赶紧稳住,压低声音,心里却抑制不住地激动。死者鞋底的青灰色泥土,还有他刚才在现场找到的泥土和砖屑,和红星砖厂的黏土特征完全吻合!
这说明死者生前去过红星砖厂,或者至少去过砖厂附近有这种黏土的地方。而王老头是个独居老人,平时靠种菜为生,根本没去过砖厂——李建国的判断,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林砚把地图和档案放回原位,拿着鱼肝油瓶快步往李建国的办公室走。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赵伟的声音:“队长,我看林砚就是瞎折腾,王老头肯定有问题,咱们直接审他就行,没必要浪费时间查那些没用的。”
林砚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办公室的门。李建国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笔录,眉头皱得紧紧的;赵伟站在一旁,看到林砚进来,眼神里满是不屑。
“队长,我有重要线索要汇报。”林砚走到办公桌前,把鱼肝油瓶放在桌上,“这是我在案发现场找到的青灰色泥土,经过查证,和城郊红星砖厂的黏土特征完全吻合。”
李建国抬起头,看了看那个鱼肝油瓶,又看了看林砚,语气带着疑惑:“你什么时候去的现场?我不是让你们回局里整理笔录吗?”
“我中午回去了一趟,发现了这些泥土。”林砚没隐瞒,把自己发现泥土、查证砖厂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补充道,“队长,王老头没去过砖厂,他不可能沾到这种泥土。死者鞋底的泥土,还有现场发现的泥土,都指向红星砖厂——我们的调查方向,可能得调整一下。”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声断断续续地传来。李建国拿起那个鱼肝油瓶,对着光看了看里面的泥土,又转头看了看赵伟,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
赵伟脸色有点难看,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被李建国一个眼神制止了。
“你说的是真的?泥土和砖厂的黏土能对上?”李建国的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不少,甚至带着一丝期待。
“能对上,我查了砖厂的原料检测报告,特征完全一致。”林砚肯定地说,“而且砖厂离案发现场只有两公里,很可能就是第一案发现场,或者凶手和死者都去过那里。”
李建国放下鱼肝油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沉思了几秒,然后抬头看着林砚,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好,你这个发现很重要。赵伟,你去把砖厂的资料调过来,再联系砖厂的负责人,问问最近有没有可疑人员出入。林砚,你跟我去现场,再确认一下泥土的情况。”
赵伟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甘,但还是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林砚跟着李建国走出办公室,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查的还有很多——红星砖厂有谁和死者认识?死者为什么会去砖厂?凶手是不是砖厂的人?
但至少,他们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林砚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太阳,阳光刺眼,却让他心里充满了力量。在这个没有高科技的年代,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坚持——而他,一定会用这些,找出真相。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