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技术科的白炽灯嗡嗡作响,光线透过蒙着薄尘的玻璃,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斑。林砚俯身盯着桌上那台崭新的“简易指纹比对仪”,指节因为用力攥着镊子而微微泛白——这是上周从省厅器材库调过来的宝贝,整个豫省公安系统目前也只有三台,机身还带着出厂时的金属冷意,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却已经被技术科老张按得发亮。
“再等三分钟,最后一组特征点比对就出来了。”老张抹了把额角的汗,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面前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指纹纹路示意图,最上面一张是“红衣女尸案”第三起现场提取到的烟蒂指纹——那枚烟蒂被凶手随手扔在死者身旁的田埂上,沾着露水和泥土,苏晓前天才用酒精棉签一点点清理干净,提取出完整的箕形纹。
林砚没说话,目光落在比对仪的显示屏上。屏幕里两条红色的纹路正在缓慢重合,一条来自烟蒂,另一条则是上周从省厅“前科人员指纹库”里调出来的存档——属于一个叫王浩的长途货车司机。这已经是他们比对的第47份指纹档案了,前46次都以“特征点不符”告终,连老张都快失去耐心,是林砚坚持要再查一次“跑豫皖苏线路的货车司机档案”。
“叮——”
比对仪突然发出一声轻响,显示屏上跳出一行绿色的字:“特征点匹配度92%,符合同一人指纹特征”。
林砚猛地直起身,心脏像是被一只手攥紧又松开。老张更是激动得一拍桌子,手里的铅笔都滚到了地上:“成了!林警官,真成了!这王浩……就是咱们要找的人!”
“先别急,调王浩的档案。”林砚压下心头的狂喜,指了指靠墙的铁皮档案柜。他知道,指纹匹配只是第一步,要确认王浩就是“红衣女尸案”的凶手,还得有更直接的证据——比如他的行车路线、作案时间,还有是否与三名受害者有交集。
老张手脚麻利地翻出档案袋,抽出里面的纸页递过来。林砚快速浏览,目光在关键信息上停顿:王浩,38岁,祖籍皖北,有过盗窃前科,五年前刑满释放后开起了长途货车,主要跑豫东、皖北到苏南的线路,正好覆盖了三起“红衣女尸案”的案发地。更关键的是,第二起案件发生在皖北蒙城县时,王浩的货车GPS(当时只有少数货车装有简易GPS)显示他当天刚好在蒙城县停留过两小时,理由是“车辆检修”,但汽修厂的记录却显示他只是加了个油,根本没修车。
“还有这个。”老张又递过来一张照片,是王浩的证件照。照片上的男人留着寸头,眉骨很高,眼神阴鸷,嘴角有一道浅疤——这和林砚之前做的犯罪侧写几乎完全吻合:年龄在35-40岁之间,从事需要长期独自驾驶的职业,性格孤僻,有暴力倾向,且对案发区域的路况极为熟悉。
林砚拿起照片,指尖在王浩的眉眼处摩挲:“他现在在哪?”
“刚跟皖北市局联系过,王浩上周就没回皖北的家了。”老张的声音沉了下来,“他的货车挂靠在合肥一家运输公司,公司说他上周五拉了一车布匹去了西北,说是要去新疆送货,但没留具体联系方式。”
“西北?”林砚皱起眉,转身走到墙上挂着的全国地图前。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三起案件的案发地,连成一条斜向的线,而西北方向的空白区域,除了几个大城市,剩下的全是标注着“沙漠”“戈壁”的黄色地块。没有导航,没有实时定位,要在茫茫西北找到一辆货车,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铃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林砚快步接起,听筒里传来李建国熟悉的声音,带着长途电话特有的杂音:“林砚,南州这边查到点东西——王浩十年前在南州待过,当时跟一个叫刘红的女人处过对象,后来刘红跟别人跑了,王浩还因为这事跟人打了一架,被拘留过半个月。”
林砚心里猛地一震。“红衣女尸案”的三名受害者,穿的都是红色外套,而且都是独居女性——这会不会是王浩在报复当年离开他的刘红?“刘红现在在哪?”
“找不到了,十年前就离开南州了,没人知道她去了哪。”李建国叹了口气,“我已经把王浩的照片发去南州各个派出所了,有消息就给你打电话。对了,你们那边指纹比对怎么样了?”
“确认是王浩了,他现在可能在西北。”林砚顿了顿,补充道,“李队,我打算明天带队去西北,先从他挂靠的运输公司给的送货地址查起,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李建国坚定的声音:“注意安全。西北那边风沙大,路况也差,我让队里给你准备点防晒的和治中暑的药,明天让苏晓给你带过去。”
挂了电话,林砚回头看了眼窗外。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省厅大楼外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线下,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经过,车铃叮当作响——这是1987年的夜晚,没有手机,没有即时通讯,连传递一个消息都要靠长途电话。可他知道,王浩必须抓到,不然还会有第四个、第五个“红衣受害者”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