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风裹挟着沙砾,像无数把细小的刀子,刮在林砚脸上生疼。他眯着眼,紧了紧身上的旧军大衣,目光死死锁定前方沙丘下那串凌乱的车轮印。
“林队,风太大了,要不咱们先找个背风处歇会儿?兄弟们都快顶不住了!”年轻警员赵伟的声音带着沙哑,他刚说完,就被一阵狂风灌了满口沙子,剧烈地咳嗽起来。
林砚没有回头,从口袋里掏出指南针,指尖在冰冷的金属表面摩挲着,沉声道:“不能歇。这串车轮印很新,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按照这个方向,前面二十公里就是红柳沟口岸,一旦让他越境,再想抓他就难如登天了!”
说话间,他弯腰捡起一块沾着油渍的沙砾,放在鼻尖轻嗅。“还有柴油味,他的货车应该是老旧型号,油耗大,跑不了太远。通知下去,所有人节省体力,加快速度!”
这支由林砚带队的追凶小队,已经在茫茫戈壁中跋涉了整整三天。他们追踪的,正是横跨豫、皖、苏、甘四省,作案十余起的“红衣女尸案”凶手——长途货车司机张立东。
半个月前,在林砚的提议下,豫皖苏三省警方建立了跨省犯罪信息库,将所有案发地的线索整合分析。他通过犯罪侧写,精准勾勒出凶手的画像:男性,年龄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从事长途运输行业,性格孤僻,有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且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执念。
随后,林砚力排众议,向省厅申请引进了简易指纹比对设备,并组织警员学习微量物证提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处案发现场的草丛中,他们提取到了一枚模糊的指纹,通过新设备比对,最终锁定了嫌疑人张立东。
然而,当警方赶到张立东的户籍地时,他早已闻风而逃,驾驶着货车一路向西,企图从边境口岸偷渡出境。林砚当即带领小队,踏上了追凶之路。
“林队,你看!前面好像有炊烟!”侦查员老王突然指向远处,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林砚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在连绵起伏的沙丘尽头,隐约能看到几间土坯房,一缕淡淡的青烟正从屋顶的烟囱里缓缓升起。他心中一紧,沉声道:“所有人注意隐蔽,慢慢靠近!”
小队成员立刻分散开来,借着沙丘的掩护,小心翼翼地向土坯房靠近。越往前走,柴油味越浓,林砚甚至能听到货车发动机怠速运转的声音。
“就是这里!”林砚做了个手势,所有人立刻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他探头望去,土坯房门口停着一辆破旧的解放牌货车,车身沾满了尘土,车厢上还隐约能看到暗红色的痕迹,与案发现场遗留的血迹颜色高度吻合。
“行动!”林砚低喝一声,率先冲了出去。队员们紧随其后,迅速包围了土坯房。
“砰!”林砚一脚踹开虚掩的房门,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屋内。
屋内,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正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一个馒头狼吞虎咽,正是张立东。他看到突然闯入的警察,脸色骤变,猛地起身,想要抄起身边的柴刀反抗。
“不许动!放下武器!”赵伟大声喝止,手中的枪稳稳地对准了他。
张立东的动作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绝望。他看着满屋的警察,知道自己已经插翅难飞,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柴刀,瘫坐在炕沿上。
林砚一步步走上前,目光冰冷地看着他:“张立东,你涉嫌在豫、皖、苏、甘四省连续杀害多名女性,现在对你依法逮捕!”
张立东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狰狞的笑容:“没想到,我还是栽了。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林砚冷冷地说,“你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但你留下的每一处痕迹,都是指向你的铁证。”
随后,队员们在货车车厢里搜出了几件红色的女士衣物,以及一把带有血迹的匕首,经初步鉴定,衣物和匕首上的血迹与多名受害者的DNA(注:此处为剧情合理设定,体现林砚带来的刑侦理念影响,实际80年代该技术尚未普及)高度吻合。
将张立东戴上手铐,押上警车,林砚站在戈壁滩上,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横跨四省的追凶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林队,我们成功了!”赵伟兴奋地喊道,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林砚转过身,看着队员们疲惫却充满喜悦的脸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兄弟们,辛苦大家了。走,我们回家!”
警车驶离了戈壁滩,沿着崎岖的公路向市区方向驶去。车厢里,张立东低着头,一言不发,而林砚则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这三天来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闪过:沙漠中的烈日、刺骨的寒风、队员们的坚持、破案后的喜悦……
他想起了穿越到1985年的那个清晨,想起了自己刚成为见习刑警时的迷茫与无助,想起了李建国队长的质疑与信任,想起了苏晓的陪伴与支持。短短五年时间,他从一个依赖科技的警校高材生,成长为一名能够在落后条件下破解悬案的刑侦骨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