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南州市公安局后院,崭新的刑侦技术实验室门前挂着红绸,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映得“科技强警”四个烫金大字格外耀眼。
林砚穿着笔挺的警服,站在实验室门口,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玻璃门。五年了,从初临这个年代时连基本勘查工具都匮乏,到如今拥有省内首个地市级刑侦技术实验室,他仿佛亲手推着南州刑侦的车轮,在时代的轨道上往前碾过了一大步。
“林队,都准备好了!”年轻警员小王跑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潮,“省厅调拨的指纹比对仪调试完毕,还有您说的那个微量物证检测仪,专家也教我们怎么用了!”
林砚点点头,目光投向实验室里。苏晓正穿着白大褂,仔细检查着一台显微镜,阳光落在她发梢,勾勒出柔和的轮廓。五年时光,曾经对他的“新方法”充满好奇的女法医,如今已是他最默契的战友,也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走吧,进去看看。”林砚迈开脚步,走进实验室。里面的设备虽在后世看来简陋,但在1990年的南州,已是顶尖配置——指纹比对仪、微量物证提取箱、金相显微镜,还有他整理编写的《现代刑侦勘查手册》,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
“李队呢?”林砚环顾四周,没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李叔说去档案室调旧案卷宗了,还说……要给您一个惊喜。”苏晓转过身,眼底带着笑意。
林砚正想问什么,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李建国扛着一个沉甸甸的铁皮箱走进来,额头上沁着汗珠。他比五年前苍老了些,眼角的皱纹更深,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老东西,可算找着了!”李建国把铁皮箱放在桌上,打开锁,里面是一叠泛黄的案卷,最上面赫然写着——“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
林砚的心脏猛地一缩。这是他父亲林卫国当年未破的悬案,也是他五年来的心结。当年父亲作为主办刑警,在勘查火场时发现了关键线索,却在进一步追查时遭遇意外牺牲,案件从此成了悬案,凶手逍遥法外。
“你小子总说,现在有了技术,很多旧案都能翻出来再查。”李建国拿起案卷,递给林砚,“这案子压了八年,你父亲的牺牲,我心里一直愧疚。如今实验室建起来了,咱们是不是该给老林一个交代?”
林砚接过案卷,指尖微微颤抖。案卷里的字迹是父亲的,一笔一划苍劲有力,记录着当年的勘查情况:1982年7月15日夜,南州纺织厂仓库突发大火,烧毁布匹若干,价值数十万元。现场发现疑似助燃剂痕迹,但因技术有限,无法确认成分。现场提取到一枚模糊的指纹,因纹路不清,无法比对。
“当年我父亲在案卷里写,他怀疑是商业竞争导致的纵火,重点排查了与纺织厂有业务冲突的‘顺发贸易公司’老板张万林,但没有证据。”林砚沉声道,“张万林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南州的知名企业家。”
“我早就觉得那小子不对劲!”李建国一拍桌子,“当年他有不在场证明,说案发时在外地进货,但谁知道是不是伪造的?现在有了新设备,咱们再把当年的物证找出来,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林砚立刻点头:“小王,去物证室把1982年纵火案的物证箱调过来!”
“好嘞!”小王应声跑了出去。
苏晓拿起案卷,仔细翻阅着:“当年现场提取的物证有烧焦的布料、一块疑似装助燃剂的玻璃瓶碎片,还有那枚模糊的指纹,都保存在物证室里。”
半小时后,小王推着一个旧木箱走进实验室。打开木箱,里面的物证用牛皮纸小心包裹着,虽然时隔八年,但保存得还算完好。
林砚戴上手套,先拿起那块玻璃瓶碎片。碎片边缘发黑,上面还残留着一些黑色附着物。“苏晓,你用微量物证检测仪分析一下碎片上的附着物,看看是不是助燃剂。”
“好。”苏晓接过碎片,放进检测仪里。
随后,林砚拿出那枚提取指纹的载玻片。当年的指纹是用粉末提取的,纹路模糊不清,几乎无法辨认。他将载玻片放在指纹比对仪下,调整焦距,屏幕上渐渐显示出指纹的轮廓。
“当年的技术有限,无法还原清晰纹路。”林砚盯着屏幕,手指在操作台上轻轻敲击,“但现在有了电脑辅助,或许能通过算法修复指纹。”
他熟练地操作着仪器,输入指令。屏幕上的指纹纹路一点点变得清晰,从模糊的色块,逐渐显现出完整的斗型纹,还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点。
“有了!”林砚眼睛一亮,“这枚指纹的特征点很明显,只要能找到张万林的指纹比对,就能确认他是不是凶手!”
“检测仪结果出来了!”苏晓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激动,“玻璃瓶碎片上的附着物是汽油,确实是助燃剂!”
李建国猛地站起来:“太好了!林砚,我现在就带人去‘顺发贸易公司’,提取张万林的指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