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南州,秋意渐浓,梧桐叶铺满了公安局门前的土路。刑侦大队办公楼后墙,一栋崭新的青砖小楼拔地而起,门口挂着一块红漆木牌,上面用宋体字写着——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
林砚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警服,站在实验室门口,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木牌,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五年了,从1985年那个懵懂的见习生,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终于在这个时代,为南州刑侦撑起了一片“科技天”。
“林队,都准备好了!”苏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穿着白大褂,长发束成马尾,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五年时光,曾经青涩的女法医早已褪去稚气,成为了林砚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两人的感情也在一次次并肩破案中,从默契搭档升华为灵魂伴侣。
林砚转过身,看着苏晓手中的钥匙,深吸一口气:“开吧。”
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轻响,推开大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夹杂着新木材的清香扑面而来。实验室不大,却被划分得井井有条:物证储存区、痕迹检验区、法医解剖区、文件检验区,每个区域都摆放着崭新的设备——虽然在林砚看来,这些不过是后世最基础的刑侦工具,但在1990年的南州,已是顶配。
“这是省厅特批的光学显微镜,能放大五百倍,提取指纹和微量物证够用了。”苏晓指着一台金属外壳的仪器,语气中满是自豪,“还有这个,你设计的物证干燥箱,再也不用担心潮湿天气损坏证物了。”
林砚点点头,目光落在墙角的一个铁皮柜上,那里存放着他五年来整理的刑侦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现代现场勘查技巧、犯罪侧写方法,还有他结合80年代实际情况改良的办案流程。这些笔记,即将成为南州刑侦警员的培训教材。
“林队,李队他们来了!”门口传来年轻警员的喊声。
林砚迎了上去,只见李建国穿着笔挺的警服,身后跟着赵伟和刑侦大队的老老少少。五年时间,李建国的头发更白了些,但精神头依旧十足,看向林砚的眼神里,早已没了当年的质疑,只剩下欣慰与敬佩。
“好小子,真让你办成了!”李建国拍着林砚的肩膀,声音有些激动,“想当年你刚来的时候,拿着个放大镜在现场蹲半天,我还说你瞎折腾,现在看来,是我老糊涂了!”
“李队,没有您的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林砚真诚地说。当年若不是李建国顶住压力,允许他用“新方法”办案,他恐怕早就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被边缘化了。
赵伟走上前,脸上带着几分愧疚:“林队,以前是我不懂事,总跟你较劲,你别往心里去。以后你指哪,我打哪!”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林砚的能力,也从林砚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早已心服口服。
林砚笑了笑:“都是一家人,不说这些。走,我带大家参观一下实验室,教大家怎么用这些新家伙。”
众人跟着林砚走进实验室,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当林砚演示如何用粉末提取指纹,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微量纤维时,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太神了!这么模糊的指纹,居然能显出来!”
“以后破案,再也不用只靠腿跑、嘴问了!”
“有了这个实验室,咱们南州刑侦肯定能在全省出名!”
听着队员们的赞叹,林砚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的建成,更是南州刑侦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的开始。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陆续离开,实验室里只剩下林砚和苏晓。苏晓走到林砚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林砚,恭喜你,你的梦想实现了。”
林砚反手握住苏晓的手,目光温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是我们所有人的。对了,晓晓,有件事我想跟你说。”
“什么事?”苏晓抬头看着他。
林砚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打开后,里面装着一叠泛黄的档案。最上面的一张,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警服,笑容刚毅,眉眼间与林砚有几分相似。
“这是我父亲的档案。”林砚的声音低沉下来,“五年前我刚穿越过来,就知道他是在这里牺牲的,案子一直没破。现在实验室建成了,我想重启这个案子。”
苏晓看着照片上的男人,又看了看林砚眼中的坚定,点了点头:“我支持你。需要我做什么?”
“我父亲当年负责的是‘仓库纵火案’,1980年,城南的粮油仓库突然起火,烧毁了大量粮食,我父亲在救火时被倒塌的横梁砸中,不幸牺牲。当时定性为意外失火,但我总觉得不对劲。”林砚拿出一份现场勘查记录,“你看,这是当年的记录,上面说现场没有发现人为纵火的痕迹,但我父亲的日记里写着,他怀疑是有人故意纵火,因为仓库的安保措施很严,不可能轻易失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