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南州,初夏的风带着潮湿的热气,卷着老城区巷弄里煤炉的烟火气,扑在林砚脸上。他站在南州市公安局新落成的刑侦技术实验室门口,看着“技术室”三个红漆大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父亲穿着的确良警服,笑容爽朗,背景正是南州老仓库——那个承载着父亲荣光与冤屈的地方。
“林队,市局档案室送来的旧案卷宗,您要的‘85年仓库纵火案’全在这儿了。”苏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牛皮纸案卷,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林砚转过身,接过案卷,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头一沉。这起案子,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埋藏在心底最深的执念。父亲林卫东,1983年在追查一起走私案时,因老仓库突发大火,葬身火海,最终被定性为“意外失火,因公殉职”。可林砚清楚记得,前世整理父亲遗物时,曾发现一本残缺的日记,里面隐约提到“仓库有猫腻”“有人想掩盖真相”,字里行间的警惕,让他始终坚信,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意外。
“技术室的设备都调试好了?”林砚问道,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显微镜、指纹比对仪——这些他当年力排众议引进的设备,如今终于能派上用场。
“都好了,微量物证提取仪和火灾残留物分析设备也能正常运转。”苏晓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支持,“虽然比不上你说的‘未来科技’,但在咱们这儿,已经是顶尖配置了。”
林砚深吸一口气,翻开案卷。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当年的勘查情况:1983年7月15日夜,南州老仓库突发大火,过火面积达三百平方米,仓库内存放的一批纺织品和五金配件全部烧毁,值班民警林卫东不幸殉职。现场勘查记录显示,起火点位于仓库西侧角落,初步判断为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无人为纵火痕迹。
“电线老化?”林砚眉头紧锁,指尖划过“无人为纵火痕迹”这几个字,眼神锐利起来,“当年的勘查设备简陋,很多痕迹根本无法识别。现在,该让真相重见天日了。”
当天下午,林砚带着苏晓和技术室的警员,驱车前往老仓库。如今的老仓库早已废弃,周围杂草丛生,断壁残垣上布满了黑色的火痕,仿佛还在诉说着十七年前那场惨烈的大火。仓库大门锈迹斑斑,被一把大锁锁住,林砚让警员撬开铁锁,推开门的瞬间,一股霉味和焦糊味扑面而来。
“注意脚下,保护好现场。”林砚叮嘱道,戴上手套和鞋套,率先走了进去。仓库内一片狼藉,倒塌的横梁、烧焦的木板随处可见,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和炭黑。
“当年的起火点在西侧角落,我们先从那里开始勘查。”林砚根据案卷记录,径直走向仓库西侧。苏晓拿着勘查灯,仔细照亮每一寸地面,其他警员则按照林砚教的方法,用毛刷和镊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地面的灰尘。
“林队,你看这里!”一名年轻警员突然喊道。
林砚立刻走过去,只见在一块烧焦的木板下方,露出一小块暗红色的物质,质地坚硬,边缘还有灼烧的痕迹。“提取下来,带回实验室分析。”他沉声说道。
苏晓熟练地用镊子将这块物质取下,放进证物袋里,做好标记。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林砚带领团队对仓库进行了全面勘查。他们采用“分层挖掘法”,将火灾残留物按照燃烧程度分层提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夕阳西下时,他们共提取到十余份可疑物证,包括几块特殊的金属碎片、少量未完全燃烧的布料,以及一截被切断的电线。
“回去,立刻进行分析。”林砚看着装满证物的箱子,眼神坚定。
回到技术室,众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苏晓负责分析那块暗红色物质,经过成分检测,发现其中含有松香、石蜡和硫磺——这是80年代市面上常见的“助燃剂”成分,通常用于工业焊接,绝非仓库内的常规物品。
“助燃剂!”林砚一拳砸在桌子上,“果然是人为纵火!”
另一边,技术人员对那截电线进行了检测,发现电线的断裂处有明显的剪切痕迹,并非自然老化短路。而那几块金属碎片,经过比对,确定是某种老式打火机的零件。
“线索越来越清晰了。”林砚看着检测报告,脑海里浮现出父亲日记里的内容,“父亲当年追查的走私案,很可能和这起纵火案有关。有人想掩盖仓库里的秘密,所以放火烧了仓库,还害死了父亲。”
“林队,当年的走私案卷宗里,记录了一个关键人物——赵天成,他是南州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当年仓库里的纺织品,就是他公司存放的。”苏晓翻阅着另一份案卷,说道,“案发后不久,赵天成就因‘身体原因’辞职,下海经商,现在是南州有名的企业家。”
林砚眼神一凛:“赵天成……这个名字,我好像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过。”他立刻找出父亲的日记,快速翻阅,果然在其中一页看到了“赵天成形迹可疑,需重点关注”的字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