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办公室里,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将办公桌上的旧档案袋照得纤毫毕现。林砚指尖抚过档案袋上“1980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字样,指腹下的纸质粗糙泛黄,仿佛沉淀着五年未曾散去的烟火气。
“队长,这案子都过去十年了,物证早就没了,证人要么搬了家,要么记不清细节,真要重启?”副队长赵伟端着搪瓷缸走进来,缸沿的茶渍圈层层叠叠,“当年李叔他们查了大半年都没头绪,咱们手头还有三起未结的盗窃案呢。”
林砚抬头,眼底映着窗外的梧桐叶影,语气坚定:“这案子必须查。”他将档案袋翻开,里面的卷宗纸张脆薄,字迹是父亲林卫东当年的手迹,一笔一划透着刚劲。“我爸当年就是为了追查这起纵火案,才在蹲守时遭遇意外,这不仅是悬案,更是我们林家的心结。”
苏晓端着一份尸检报告走进来,白大褂上还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她将报告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卷宗里的现场照片上:“我整理旧档案时发现,当年火灾现场提取的残留物样本还在,虽然保存条件简陋,但或许能用现在的技术再做一次检测。”
林砚眼中闪过一丝亮光。1980年的刑侦技术落后,火灾残留物只做了简单的成分分析,认定是汽油纵火,却无法锁定来源。而现在,他可以通过更精细的色谱分析,判断汽油的标号和销售渠道,这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突破。
“立刻去物证室调取样本,送到省厅技术中心。”林砚站起身,抓起外套,“赵伟,你去查当年纺织厂的职工档案,重点排查与厂长有矛盾的人;我去走访当年的老邻居,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线索。”
南州市纺织厂早已停产,旧址如今成了一片废品回收站。林砚站在破败的仓库遗址前,荒草没过脚踝,断壁残垣上还能看到当年火灾灼烧的黑色痕迹。他蹲下身,用树枝拨开地面的碎石,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档案里的记录:火灾发生在深夜,仓库内储存的布匹和棉花几乎焚烧殆尽,现场发现一个被烧毁的汽油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小伙子,你是来查当年的纵火案?”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
林砚站起身,掏出证件:“大爷,我是市公安局的林砚,想向您了解一下1980年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情况。”
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你是林卫东的儿子?”他叹了口气,“当年你爸为了这案子,天天泡在厂里,连家都顾不上回。我是当年的看门人老王,那天晚上,我亲眼看到一个黑影从仓库后墙翻我进去,没多久就着火了。”
“您还记得那个黑影的特征吗?”林砚连忙追问,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
“天黑看不清脸,只记得个子不高,走路有点跛,手里提着一个油桶。”老王回忆道,“我当时喊了一声,那人跑得飞快,我追了几步没追上。后来我跟你爸说了,他还带我去现场指认了翻墙的位置。”
林砚心中一动,父亲的卷宗里并没有记录这段细节,或许是当年老王的证词被忽略了。他立刻让老王带路,来到仓库后墙,这里的围墙早已坍塌,只剩下一段矮墙。林砚仔细观察着地面,虽然过去了十年,但墙角的泥土似乎有被翻动过的痕迹。
“赵伟,立刻带人来纺织厂旧址,对仓库后墙进行挖掘。”林砚拨通了电话,语气急促,“重点排查墙根下的土壤,看看能不能找到遗留的物证。”
与此同时,省厅技术中心传来消息,当年的火灾残留物中,除了汽油成分,还检测出了微量的油漆稀释剂,这种稀释剂在1980年只有南州市油漆厂生产,且只供应给国营单位。
林砚立刻调整调查方向,让赵伟排查油漆厂当年的销售记录。很快,赵伟传来消息:1980年火灾发生前一周,纺织厂副厂长张志强曾购买过一桶汽油和一桶油漆稀释剂,用途登记为“设备维修”。
“张志强?”林砚皱起眉头,他在职工档案里看到过这个名字,此人在火灾后不久就辞职下海,开了一家纺织贸易公司,如今已是南州市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更关键的是,档案显示,张志强当年与厂长因经营理念产生激烈矛盾,厂长准备将他调离岗位,火灾发生后,厂长因失职被撤职,张志强则趁机辞职,接手了纺织厂的部分业务。
“还有一个情况,”赵伟补充道,“张志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腿有点跛,符合老王说的黑影特征。”
线索逐渐清晰,林砚立刻带队前往张志强的公司。张志强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温文尔雅,得知林砚的来意后,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林警官,当年的纵火案不是早就结案了吗?怎么又翻出来了?”
“案子并没有结案,我们现在有新的线索指向你。”林砚目光锐利地盯着张志强,“1980年火灾前一周,你购买过汽油和油漆稀释剂,用途是设备维修,请问具体维修了什么设备?有维修记录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