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的刑侦技术实验室刚落成不久,白色的瓷砖墙反射着日光灯管清冷的光,林砚站在崭新的显微镜前,指尖划过光滑的金属镜臂,心中百感交集。五年了,从1985年那个懵懂的见习刑警,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亲手推动着南州刑侦技术的进步,可藏在心底的那个疙瘩,始终没有解开——父亲林卫东当年未破的“仓库纵火案”。
“林队,这是您要的旧案卷宗,档案室刚找出来的,有些地方受潮了,您小心点翻。”年轻警员小陈抱着一个厚重的牛皮纸档案袋走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
林砚接过档案袋,指尖触到粗糙的纸张,上面还残留着岁月的霉味。他深吸一口气,将档案袋放在办公桌上,缓缓打开。里面的材料不多,几张泛黄的现场照片、寥寥几页询问笔录,还有一份潦草的结案报告,结论赫然写着:“意外失火,排除人为纵火可能。”
可林砚清楚地记得,穿越前母亲给他看过父亲留下的一本笔记本,里面最后几页潦草的字迹,反复提及“南州仓库”“账册”“有人动手脚”等字眼,显然父亲当年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意外。
“小陈,通知苏法医,还有李叔,下午三点会议室开会,重启‘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调查。”林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是!”小陈应声而去,脚步轻快。他知道,林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既然决定重启旧案,必定有了新的突破口。
下午三点,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李建国如今已经退居二线,担任刑侦顾问,听到要重启老林的案子,他特意换上了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眼神里带着几分激动与凝重。苏晓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现场照片,仔细端详着。
“大家先看看这份案卷,”林砚将案卷分发给众人,“1983年7月15日深夜,东风路的国营百货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大量物资,我父亲林卫东当时是负责该案的刑警,他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疑点,但案子最终以意外失火结案。”
李建国翻着案卷,眉头越皱越紧:“当年我也参与了外围调查,现场被烧得一塌糊涂,消防部门鉴定说是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的火灾,我们也没找到人为纵火的证据,老林当时坚持要继续查,可上面催着结案,他为此还跟领导吵了一架。”
“我父亲留下了一本笔记本,”林砚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深蓝色的笔记本,推到桌子中央,“你们看最后几页,他记录了几个关键点:仓库管理员老王在火灾前一周突然辞职,去向不明;火灾当晚,有人看到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仓库附近停留过;仓库的账册在火灾中被烧毁,但父亲怀疑账册早就被人调换过。”
苏晓拿起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字迹,字迹遒劲有力,最后几页的笔画却有些潦草,能看出书写者当时的急切与焦虑。“这些线索当年为什么没有跟进?”她抬头问道。
“老王辞职说是回老家养病,我们派人去他老家查过,根本没这个人,像是人间蒸发了。至于那辆解放牌卡车,当年南州的卡车太多了,根本无从查起。”李建国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遗憾。
林砚点点头,打开投影仪,墙上出现了仓库的旧址照片。“这是我昨天去现场拍的照片,仓库早就重建了,但地基还在。当年的消防鉴定报告说,起火点在仓库西侧的配电房,可我父亲的笔记本里写着,起火点应该在仓库中央的货架区。”
“会不会是你父亲记错了?”有人提出疑问。
“不可能,”林砚语气坚定,“我父亲办案极其严谨,他在笔记本里画了现场草图,明确标注了起火点的位置,还记录了现场残留物的颜色和气味,这些都和消防部门的鉴定报告不符。”
苏晓沉思片刻,说道:“火灾现场的残留物是关键,如果能找到当年的残留物样本,或许能通过现代技术检测出是否有助燃剂。”
“我已经让档案室的人去查了,当年消防部门应该保留了部分残留物样本。”林砚说道,“另外,我还查到,当年的国营百货仓库负责人叫张启明,现在已经退休在家,我们可以先从他入手。”
会议结束后,林砚带着苏晓和几名警员直奔张启明家。张启明的家在一个老旧的家属院里,院子里种着几棵梧桐树,枝叶繁茂。听到敲门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打开了门,正是张启明。
“张大爷,您好,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想向您了解一下19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情况。”林砚亮出证件,语气谦和。
张启明看到证件,脸色瞬间变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查什么?当年不是已经结案了吗?”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想向您核实一下。”林砚顺势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老旧的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奖状。
张启明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双手微微颤抖:“当年的事情,我记不太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