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办公室,窗台上的老式台历翻到了1990年秋。林砚站在窗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一份泛黄的卷宗,封面“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字迹早已模糊,却像一根刺,在他心头扎了整整五年。
“林队,省厅刚来电,当年纺织厂纵火案的关键证人找到了!”赵伟踩着自行车冲进院子,车铃还在叮铃作响,人已经冲进了办公室,脸上难掩兴奋。
林砚猛地转身,眼底瞬间燃起光亮。这份卷宗是他穿越而来后,在父亲林卫国的旧物箱里找到的。父亲作为当年的主办刑警,在勘查火场时意外遭遇二次坍塌,壮烈牺牲,案子却成了悬案。五年来,他从见习生成长为刑侦队长,从未放弃过追查真相。
“人在哪?”林砚抓起外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在城郊养老院,叫张桂兰,当年是纺织厂的仓库管理员,案发后就辞了职,听说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赵伟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地址。
警车驶出市区,沿着坑洼的土路颠簸前行。林砚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思绪飘回了五年前。刚穿越来时,他拿着这份卷宗向李建国请教,老队长只是拍着他的肩膀叹气:“小林,这案子太邪门了,现场烧得干干净净,一点线索都没留下,你爸当年……唉。”
那时的他,空有现代刑侦知识,却受制于80年代的技术条件,只能将这份执念深埋心底。如今,南州市公安局的刑侦技术实验室即将建成,他终于有底气重启这起沉案。
养老院坐落在一片稻田旁,红砖墙围起的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槐树。张桂兰老人坐在树荫下,手里攥着一块褪色的蓝布,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听到脚步声,她缓缓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
“张阿姨,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想向您了解1982年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情况。”林砚放缓语气,尽量让自己的笑容显得温和。
提到“纵火案”三个字,张桂兰的身体猛地一颤,手里的蓝布掉在地上。她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眼泪却先流了下来。
“孩子,我对不起林警官啊……”老人突然抓住林砚的手,声音哽咽,“当年我要是早点说出来,他也不会……”
林砚的心揪了一下,轻声安抚:“张阿姨,您慢慢说,现在说还来得及。”
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段尘封的往事逐渐清晰。1982年,南州纺织厂效益红火,厂长孙志远却野心勃勃,想吞并旁边的小厂房扩大生产,遭到了仓库管理员老陈的反对。老陈掌握着孙志远挪用公款的证据,打算向上级举报。
案发前一天晚上,张桂兰在仓库值班,看到孙志远带着两个陌生男人鬼鬼祟祟地进了仓库。她当时吓得躲了起来,直到深夜听到爆炸声,才敢跑出来报警。可孙志远权势滔天,案发后威胁她不准乱说话,否则就对她的家人下手。这些年,她一直活在愧疚和恐惧中,直到听说孙志远去年退休,才敢联系公安局。
“我还记得,他们当时带了几桶汽油,还有一些黄色的粉末,说是能让火燃得更旺,还不留痕迹。”张桂兰抹着眼泪,补充道。
林砚立刻想到了助燃剂。当年的技术条件无法检测火场残留物,如今实验室即将建成,或许能从当年的物证中找到线索。他立刻安排赵伟去调取纺织厂当年的人事档案和孙志远的资料,自己则带着技术人员前往市公安局物证室。
物证室里,几个落满灰尘的木箱堆在角落,上面贴着“1982年纵火案”的标签。林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装着烧焦的布料、断裂的木板,还有一块变形的金属片。
“注意提取这些木板和布料上的残留物,尤其是缝隙里的粉末。”林砚叮嘱道,“另外,这块金属片,仔细检查上面是否有指纹或划痕。”
技术人员用毛刷和镊子仔细清理着物证,将提取到的残留物小心翼翼地装进证物袋。林砚蹲在箱子旁,目光落在一块烧焦的账本碎片上,上面隐约能看到“孙志远”和“挪用”的字样,与张桂兰的证词相互印证。
回到队里,林砚立刻召开案情分析会。“孙志远有重大作案嫌疑,动机是掩盖挪用公款的罪行,并且有证人指证他案发前出现在现场。”林砚将证据一一摆在桌上,“现在,我们需要等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确认残留物是否为助燃剂,同时排查孙志远案发前后的行踪。”
“林队,孙志远退休后就搬到了郊区的别墅,听说他儿子在国外做生意,家里很有钱。”李建国补充道,他如今已经退居二线,但一直关注着这起案子,“当年我和你爸一起办案,就觉得孙志远不对劲,可苦于没有证据。”
林砚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五年来,李建国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信任,再到如今的并肩作战,早已成了他在这个时代最亲近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