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深秋,南州市公安局大院里锣鼓喧天,红绸高悬。
“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的鎏金牌匾被缓缓揭开,阳光下熠熠生辉。林砚站在人群前排,望着这栋崭新的二层小楼,眼眶微微发热。五年了,从1985年那个懵懂穿越的见习生,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终于在这个时代,亲手搭建起了曾经习以为常的“科技防线”。
“林队,恭喜啊!这实验室能建成,你可是头功!”李建国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老刑警的头发已染上风霜,可眼神依旧锐利,当年对林砚的质疑早已化作全然的信任。
林砚笑着摇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局里支持,没有兄弟们跑腿,光靠我一个人可不行。”他目光扫过人群,很快锁定了那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苏晓正站在实验室门口,温柔地望着他,眼底藏着笑意。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林砚走到苏晓身边,自然地牵起她的手:“累不累?这段时间你跟着我一起筹备,辛苦了。”
“不辛苦,”苏晓指尖微凉,语气却带着雀跃,“以后勘查现场,终于不用再小心翼翼地用放大镜看半天了。有了这些设备,咱们的工作能省不少力。”
实验室里,崭新的指纹比对仪、微量物证分析仪整齐排列,虽然比不上2024年的先进水平,却是眼下国内最顶尖的配置。林砚抚摸着冰冷的仪器表面,思绪却飘回了五年前那个雨夜——他刚穿越过来,面对“菜窖女尸案”,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提取泥土里的矿物质,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个时代的刑侦技术,往前迈一大步。
“对了,林队,”警员小王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档案袋,“局里整理旧档案,发现了这个,说是你父亲当年的案子,一直没结案。”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接过档案袋。封皮上“林卫国 仓库纵火案 1980年”几个字,像针一样扎进他的心里。父亲林卫国,牺牲在1980年的一场仓库纵火案中,当年警方判定为意外失火,可林砚穿越后从李建国口中得知,父亲生前一直怀疑是人为纵火,却苦于没有证据,直到牺牲都没能查清真相。
这五年来,他忙于破案,忙于推动刑侦技术升级,竟渐渐把这件事压在了心底。如今刑侦技术实验室建成,或许,就是为父亲正名的时刻。
“小王,把当年仓库纵火案的所有资料,包括现场照片、证人证言,全部调出来,送到我办公室。”林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回到办公室,林砚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打开档案袋。里面的资料不多,几张模糊的现场照片,几页证人笔录,还有一份当年的火灾鉴定报告。报告结论清晰地写着:“排除人为纵火,系仓库内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
可林砚看着照片,眉头越皱越紧。照片上,仓库墙体烧毁严重,地面残留着大量灰烬。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墙角的灰烬堆积厚度不均匀,靠近西北角的位置,灰烬明显更薄,而且有明显的流淌痕迹。
“不对,”林砚喃喃自语,“如果是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火势应该是从顶部蔓延,灰烬分布不会这么不均匀。”他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照片上的墙体残骸,隐约能看到墙体表面有一层黑色的附着物。
“苏晓,你能来我办公室一趟吗?”林砚拨通了内线电话。
很快,苏晓推门进来:“怎么了?”
“你看这个,”林砚指着照片,“当年的火灾鉴定报告说是电线老化,可我总觉得不对劲。这墙体上的黑色附着物,会不会是助燃剂残留?”
苏晓接过照片,认真看了起来:“80年代的火灾鉴定技术很落后,根本没有检测助燃剂的设备。不过从痕迹来看,你的怀疑有道理。要不,我们去当年的仓库遗址看看?”
林砚眼前一亮:“好!事不宜迟,现在就去。”
当年的仓库位于南州市郊,如今早已废弃,周围长满了荒草。林砚和苏晓带着勘查工具,小心翼翼地走进遗址。五年过去,这里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断壁残垣。
“我们重点排查西北角,”林砚根据照片上的线索,确定了勘查范围,“当年照片上显示,这里的灰烬有异常。”
两人蹲在地上,用小刷子轻轻清理着地面的泥土。苏晓突然眼前一亮:“林砚,你看这个!”
林砚凑过去,只见一块破碎的砖块上,残留着一小片暗红色的物质,质地坚硬,不像是普通的泥土。
“这可能是当年助燃剂燃烧后的残留物,”苏晓小心地将砖块收好,“我们带回实验室,用微量物证分析仪检测一下。”
回到实验室,苏晓立刻投入检测工作。林砚则坐在一旁,翻阅着当年的证人笔录。笔录里,大部分证人都证明,火灾发生当晚,仓库里没有人,只有值班员老张在值班室睡觉。老张说,他半夜被浓烟呛醒,发现仓库着火后,立刻报了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