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大明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近日来,大唐各地陆续传来诸多有关地方治理的棘手问题,土地兼并加剧、赋税不均、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毒瘤,侵蚀着大唐的根基,使得朝堂上下不得不将地方治理改革提上议程。
早朝时分,大殿内群臣林立,唐玄宗高坐龙椅之上,神色严肃。他扫视一眼众人,缓缓开口道:“如今地方乱象丛生,朕忧心不已。众爱卿,对于地方治理改革,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位年迈的大臣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依老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严惩贪污腐败之徒,以正吏治。”
唐玄宗微微点头,却未言语。紧接着,又有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土地兼并乃一大患,需重新丈量土地,明确田亩赋税,方能解百姓之困。”
李瑁站在群臣之中,静静聆听着众人的发言。他深知,这些提议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得益于穿越者系统所赋予的丰富知识,他心中已然有了一套独特的改革思路。
待众人发言完毕,李瑁向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议。”
唐玄宗目光落在李瑁身上,微微颔首:“瑁儿,你且说来。”
李瑁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所言,皆为地方治理之关键。然而,臣以为,地方治理改革需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一,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除了考量其学识品德,还应注重实际治理能力。可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其政绩,更要考核其对民生的关注与改善。如此,方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有大臣暗自点头,觉得李瑁所言颇有道理;也有大臣面露不屑,认为这不过是书生之见。
李瑁并未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其二,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臣建议推行‘均田制改良版’,在保障农民基本土地权益的同时,允许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转。如此,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又能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对于赋税制度,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赋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商业发展。”
唐玄宗微微皱眉,问道:“瑁儿,这‘均田制改良版’具体该如何推行?你且详细说来。”
李瑁心中一喜,知道唐玄宗对此产生了兴趣。他从容说道:“陛下,首先要对全国土地进行详细清查,登记造册。对于无主荒地和被兼并的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设立土地交易监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确保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在赋税方面,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不同的赋税等级。对于商业活动,适当降低商税,鼓励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繁荣。”
朝堂上的议论声愈发大了起来。有的大臣对李瑁的提议表示赞赏,认为其思路新颖,切中要害;但也有大臣提出质疑:“寿王殿下,这改革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清查和制度变革,必然会触动各方利益,恐引发社会动荡。”
李瑁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大人所言极是。任何改革都会面临阻力,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改革并非不可行。在推行改革之前,可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再逐步推广。而且,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受益,只要我们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事半功倍。”
唐玄宗听了李瑁的话,陷入沉思。良久,他缓缓说道:“瑁儿,你这提议虽大胆,但不失为一种新思路。朕会仔细考虑。众爱卿,还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朝堂上又有几位大臣发表了看法,但大多围绕着李瑁的提议展开讨论,或赞同,或反对。早朝结束后,李瑁回到王府,心中仍有些忐忑。他深知,自己的提议虽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认可,但要真正实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王爷,您今日在朝堂上的发言真是精彩。只是,这改革之路恐怕困难重重。”谋士张轩说道。
李瑁微微点头,说道:“我明白。但大唐如今面临内忧外患,地方治理改革刻不容缓。若能借此机会,解决地方的诸多问题,不仅能增强大唐的国力,也能为应对安禄山之乱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
张轩思索片刻,说道:“王爷,既然如此,我们需提前做好准备。一方面,要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改革的具体细节,确保改革方案切实可行。”
李瑁深以为然,说道:“你说得对。从今日起,我们就开始行动。你去联络那些支持改革的大臣,商讨下一步计划。我则仔细梳理改革方案,查漏补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