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华山派弟子在太庙对面的酒楼顶楼发现了异常。本该空置的阁楼里,窗纸被剪出细小的孔洞,正对着太庙的祭台。弟子们趁夜潜入,在横梁上搜出三具伪装成横梁的弩机,机括上还连着细线,显然是为了远程操控。
“这些弩机的射程有三百步,”李瑁查看后皱眉,“比禁军的弩箭射程还远,必须彻底清查所有高层建筑。”他让江湖弟子与禁军配合,对长安所有三层以上的楼阁进行排查,连大雁塔的顶层都没放过。
排查至深夜,共搜出隐藏的弩机三十余具、死士十七人。最惊险的是在一座尼姑庵,崆峒派弟子发现佛像背后的暗格里藏着五名死士,他们已换上僧尼的衣服,准备混入祭祀的队伍。若非崆峒派长老认出其中一人耳后有天枢阁特有的刺青,恐怕真要让他们得手。
次日清晨,玄宗前往太庙祭祀时,沿途不仅有禁军护卫,更有无数江湖弟子扮成路人、商贩,暗中布防。一个卖花女看似在整理花篮,手指却始终搭在藏于篮底的短刀上;一个磨刀匠低头干活,耳朵却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甚至连扫街的老妇,腰间都别着丐帮的信物——这些看似平凡的身影,织成了一张无形的防护网。
祭祀大典顺利结束,玄宗回宫后,特意让人给李瑁传话:“江湖儿女,皆是国之利器。待平叛事了,朕要亲自宴请各派掌门。”
李瑁将圣谕转告江湖盟时,众人正在迎客楼庆功。洪七公笑得合不拢嘴:“咱江湖人不求功名,只求国泰民安!等天下太平了,老叫花子要在长安摆百桌宴席,让殿下与咱们共饮三大碗!”
正说着,门外匆匆跑来一个丐帮弟子,手里举着一张字条:“启禀殿下,城外发现天枢阁的残余势力,正往西域逃窜,约有百余人,带着抢来的官银!”
李瑁立刻起身:“张彪,带五百玄甲士随我追击!洪帮主,烦请丐帮弟子在前引路!”
“老叫花子也去!”洪七公抄起打狗棒,“正好活动活动筋骨!”
队伍疾驰出通化门,丐帮弟子在前指引方向,他们循着地上的马蹄印与散落的银角子,一路追至渭水岸边。天枢阁的人正准备渡河,见唐军追来,纷纷抽出兵器顽抗。
“留下官银,饶你们不死!”李瑁勒马大喝,长槊直指为首者。那人正是天枢阁的残余首领,见状冷笑:“休想!今日便让你们尝尝天枢阁的厉害!”说罢挥手,身后竟放出十数只信鸽——显然是想向西域的同党报信。
“休想传信!”华山派弟子早已搭弓上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向空中,将信鸽尽数击落。点苍派的连弩阵同时发动,封锁了天枢阁的退路;昆仑派弟子则绕至侧翼,用巨石堵住渡口。
玄甲士与江湖弟子前后夹击,天枢阁的死士虽悍勇,却架不住双方配合默契。李瑁长槊翻飞,挑落三个死士;洪七公的打狗棒法出神入化,专打敌人关节;吴掌门的长剑如灵蛇,直取为首者咽喉。不到半个时辰,百余名死士便被歼灭,为首者被李瑁生擒,抢来的官银分文未少。
押解俘虏回城时,夕阳正将渭水染成金红。江湖弟子与玄甲士并肩而行,有的互相搀扶着受伤的同伴,有的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刚才的战况,笑声在旷野上回荡。李瑁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所谓江湖与朝廷,从来不是对立的两面,当家国危难之际,侠骨与忠魂总会并肩而立,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回到长安时,城门已闭,守城的玄甲士见是李瑁,连忙打开城门。城门内侧,杨玉环带着宫女们提着灯笼等候,见他们归来,笑着迎上前:“我让人备了姜汤,快趁热喝了暖暖身子。”她看向洪七公等人,屈膝行礼,“多谢诸位英雄护我长安周全。”
洪七公哈哈大笑:“娘娘客气了!保护美人……哦不,保护长安,是应该的!”周围顿时响起一片笑声,连日来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
李瑁接过杨玉环递来的姜汤,暖意从喉咙一直流到心底。他望着城门上飘扬的大唐旗帜,又看了看身边的江湖豪侠、玄甲将士,忽然觉得,无论天枢阁的阴谋多诡谲,无论前路多艰险,只要这些人还在,长安便永远不会陷落,大唐便永远有希望。
夜色渐深,长安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逻的脚步声与偶尔响起的更梆声。丐帮弟子蜷缩在墙角,怀里揣着刚分到的热馒头;华山派弟子在酒楼顶楼警戒,月光照在他们的剑上,泛着清冷的光;点苍派的眼线隐藏在暗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每一个过路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湖儿女,此刻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安的守护者。
李瑁站在皇城的角楼上,望着这座被侠影守护的城池,心中一片安宁。他知道,江湖的协助不仅是为了防范袭击,更是在向世人证明:大唐的根基,从来不止是朝堂与军队,还有这千万颗侠义之心。只要人心凝聚,再大的风浪,长安都能安然渡过。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