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冷笑:“安禄山狼子野心,岂会因你一句话投降?将他押下去,听候发落。”
黑风口大捷的消息传回范阳,安禄山正在府中与谋士议事,听闻儿子被俘、粮道被断,顿时气得掀翻了案几。“废物!一群废物!”他须发皆张,腰间的弯刀被攥得咯咯作响,“天枢阁的人承诺过会保障粮道安全,现在人呢?!”
帐内的谋士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接话。天枢阁覆灭的消息早已传开,那些原本依附于天枢阁的势力纷纷倒戈,有的甚至转头向唐军投诚,叛军的情报网几乎瘫痪,连唐军的动向都摸不清了。
“将军,”一个谋士小心翼翼地开口,“如今粮草告急,军心浮动,不如暂时收缩防线,退回幽州坚守?”
“退守?”安禄山大怒,“我安禄山起兵以来,何曾退守过?!”他猛地一拍案,“传我命令,全军出击,夺回范阳!”
然而,叛军的士气早已因天枢阁的覆灭而低落。天枢阁不仅为他们提供粮草与情报,更用邪术与毒计控制着不少将领,如今主心骨一失,许多人开始动摇。当安禄山的命令传下时,不少部队阳奉阴违,推进速度异常缓慢。
李瑁与郭子仪敏锐地察觉到了叛军的松动。“叛军的防线在渔阳一带出现了缺口。”郭子仪指着沙盘,“守将史思明与安禄山素有嫌隙,天枢阁在时还能约束他,如今……”
“正是分化他们的好时机。”李瑁接过话头,“史思明此人野心勃勃,若许以重利,未必不能策反。”他让人找来史思明的同乡,此人曾在唐军帐下效力,对史思明的性情颇为了解,“你去渔阳见史思明,告诉他,若他倒戈,朝廷可赦免其罪,仍让他镇守幽州。”
使者出发后,李瑁并未坐等消息,而是亲率玄甲士与江湖盟的弟子,奇袭了叛军设在平卢的军械库。库内囤积的弓箭、甲胄被付之一炬,冲天的火光在数十里外都能看见。安禄山得知消息,一口老血喷在案上,晕了过去——军械库是天枢阁花了三年才为他囤积的家底,如今毁于一旦,等于断了他的臂膀。
史思明在渔阳收到李瑁的劝降信时,正对着缺粮少弹的军报发愁。天枢阁的人曾许诺每月送来五千石粮食,如今却杳无音信,手下的士兵已开始啃树皮。“将军,”副将劝道,“安禄山大势已去,我们何苦跟着他送死?不如……”
史思明盯着信上“赦免其罪”四个字,沉默良久,终于一拳砸在案上:“备笔墨!我要给寿王回信!”
三日后,史思明在渔阳城头竖起了大唐的旗帜,率五万部众归降。消息传来,叛军防线彻底崩溃,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将领纷纷效仿,短短十日之内,平卢、河东两地便有十二路叛军倒戈。
安禄山在幽州听闻史思明降唐,气得疽发于背,卧床不起。其子安庆绪趁机发动兵变,将他囚禁在府中,自立为帝。然而,此时的叛军早已是一盘散沙,安庆绪的命令根本无人听从。
李瑁与郭子仪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全面进攻。唐军兵分三路:郭子仪率主力直取幽州,李瑁亲率玄甲士与归降的史思明部夹击渔阳,江湖盟的弟子则潜入叛军控制的城镇,策动百姓内应。
幽州城下,唐军的投石机将城墙砸得摇摇欲坠。郭子仪在阵前喊话:“安禄山叛逆,已被安庆绪囚禁,尔等若放下武器,既往不咎!”城上的叛军闻言,面面相觑,不少人偷偷放下了弓箭。
渔阳的战斗更为顺利。史思明对城内布防了如指掌,带着唐军从秘道潜入,里应外合,不到半日便攻破城池。李瑁在叛军的粮仓里,找到了天枢阁与安禄山勾结的铁证——数十封密信,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策划叛乱、如何瓜分大唐江山。
当唐军攻入幽州时,安庆绪已带着残部逃往范阳。李瑁率军紧追不舍,在范阳城外展开决战。此时的叛军已是强弩之末,士兵们饥寒交迫,毫无斗志,唐军几乎没费多少力气便将其击溃。安庆绪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斩杀,首级被献予李瑁。
站在范阳城头,李瑁望着远处连绵的燕山,心中百感交集。从长安的暗流涌动,到狼居胥山的血雨腥风,再到今日燕云大地的重见天日,这场历时数年的平叛之战,终于迎来了曙光。
郭子仪走上前来,递给他一封来自长安的信。信封上是杨玉环熟悉的字迹,李瑁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的牡丹开了,我在曲江池畔等你。”
他抬头望向西南方向,那里是长安的所在。春风已过燕山,吹绿了原野,也吹来了和平的讯息。玄甲士们在城下欢呼,归降的叛军卸下了兵器,百姓们捧着酒水涌上街头——燕云大地,终于重归大唐。
“下令吧,殿下。”郭子仪的声音带着笑意,“班师回朝。”
李瑁握紧手中的信,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这场胜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大唐的复兴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君臣同心,百姓归心,便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闯不过的关。
夕阳西下,将唐军的旗帜染成金红。李瑁翻身上马,长剑指向长安的方向:“回师!”
三万铁骑的蹄声震彻燕云,朝着那座等待着他们的城池,朝着那个等待着他的人,疾驰而去。风中,仿佛已传来长安的钟鼓之声,那是和平的序曲,是盛世的开端。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