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信,他忽然想起陈默方才的话,披上铠甲走向伤兵营。营内灯火如豆,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与血腥味。几个断了腿的士兵躺在草席上,因疼痛发出压抑的呻吟,医兵们正用布条简单包扎,眼中满是无奈。
“陈医令呢?”李瑁问。
“回殿下,陈医令正带着人煮麻线,说要给一个断肠的弟兄做手术!”医兵答道。
李瑁走进最内侧的帐房,只见陈默戴着煮过的麻布手套,手持银刀,正按照《青囊秘要》的记载,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员腹腔内的污血。旁边的医兵捧着烈酒,不时给器械消毒,帐内众人都屏住呼吸,连烛火都仿佛静止了。
半个时辰后,陈默用麻线将断裂的肠管缝合,额头已布满冷汗。他直起身,对李瑁道:“殿下,成了!能不能活,就看这三日了。”
李瑁看着伤员渐渐平稳的呼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便是系统奖励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他一人无敌,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燃起生机。
次日清晨,唐军拔营进军洛阳。李瑁特意让陈默带着“金疮营”跟在中军附近,又让王砚将《齐民要术续编》抄录数份,派人送往长安,转交给负责战后重建的御史大夫。
“殿下,为何不将这些秘术藏起来,留待日后自用?”张彪忍不住问道,他觉得如此珍贵的医术与农技,理应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瑁勒住马缰,望向路边逃难的百姓——他们衣衫褴褛,却抱着仅有的谷种,眼神里藏着对土地的眷恋。“张彪你看,”他轻声道,“这些百姓想要的,不过是一亩能耕种的田,一口能饱腹的粮,一场能治好的伤。把秘术藏起来,能救几人?能养几户?”
张彪恍然大悟,挠了挠头:“殿下说得是,属下愚钝了。”
大军行至洛阳外围的偃师县,遇到一群被叛军驱赶的流民。为首的老者跪在地上,哭诉叛军抢走了他们最后的种子。李瑁让人打开粮袋,分给每人半斗糙米,又让王砚选出几个懂农事的流民,询问当地的土壤与气候。
“这里的土地偏沙质,保水性差,”一个老农说,“若是天不下雨,种啥都白搭。”
王砚立刻翻开《齐民要术续编》,指着其中一页:“老丈请看,这‘井渠法’能否合用?在地下挖渠引水,既能抗旱,又不怕日晒蒸发。”
老农看着图谱,眼睛越睁越大:“这法子……竟有这般巧妙!若是真能成,偃师县的荒地都能变成良田啊!”
李瑁对王砚道:“记下这里的地形,待收复洛阳后,便派工匠来此修建井渠,教百姓们此法。”
消息很快传开,流民们知道唐军不仅带了粮食,还带来了能让荒地变良田的法子,纷纷要求随军效力,有的愿做向导,有的愿运粮草,还有的年轻力壮者,竟拿起锄头,要跟着唐军去打洛阳。
“殿下,您看!”张彪指着自发跟在队伍后面的流民,兴奋地说,“这比千军万马还管用啊!”
李瑁望着那片涌动的人潮,忽然明白了系统那句“人心向背,乃克敌制胜之根本”的深意。所谓秘术,所谓良种,终究是外物,唯有让百姓看到希望,让他们相信跟着大唐能有好日子过,才能汇聚起最强大的力量。
黄昏时分,唐军抵达洛阳城外的邙山。安禄山的残部在山上筑起营垒,旗帜杂乱,毫无章法。李瑁登上山岗,看到营垒后方有不少百姓被捆着,显然是被当作了人质。
“传我令,围而不攻。”李瑁下令,“让陈医令带着金疮营,在山下开设临时医帐,救治受伤的百姓;让王砚派人向山上喊话,说我们有能让他们吃饱穿暖的法子,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夜幕降临时,山下的医帐前挤满了人。陈默带着医兵们用新学的医术救治伤员,一个被箭射穿肩膀的少年,在麻沸散的作用下,竟没哼一声便被取出了箭头,缝合了伤口。围观的百姓啧啧称奇,都说唐军有“活菩萨”医术。
而王砚的喊话也起了作用,不少叛军士兵在夜色中偷偷下山投降,他们大多是被强征的百姓,听闻唐军有良种和新法,早已无心恋战。
李瑁站在山岗上,望着山下的灯火与山上逐渐熄灭的营火,手中摩挲着那两卷古籍的仿本。他知道,攻克洛阳只是时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百姓,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
系统的奖励,恰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而他要做的,便是将这雨水引向千家万户,让医术救死扶伤,让良种遍地生根,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夜色渐深,李瑁回想起长安的沉香亭,想起玉环鬓边的珠花,想起那些关于种菊钓鱼的约定。他知道,只有让天下安定,那些细碎的美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此刻,他正一步一步,将这些憧憬,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李瑁铺开洛阳城防图,笔尖悬在邙山峡谷的位置,却忽然想起《青囊秘要》里的一句话:“医者,治人;政者,治国;其理一也,皆在固本培元。”他微微一笑,在图上圈出一处水源,那里,将是明日唐军的突破口,也是战后洛阳水利工程的起点。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