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暖炉燃得正旺,银炭的香气混着安息香在空气中弥漫,将殿内烘得如暮春时节。李瑁立于丹陛之下,玄色朝服的下摆轻轻扫过金砖地面,留下极淡的痕迹——那是从河北带回的尘土,他特意没让内侍擦去,仿佛这样就能将千里之外的土地气息留在身边。
“陛下,”他微微躬身,声音沉稳,“河北诸州的流民登记册已整理完毕,共收录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人,其中有三万余户愿意返乡务农。臣已让各州府备好农具与种子,就等开春解冻便能耕种。”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厚厚的册子,双手捧着递上前。
内侍接过册子呈给玄宗,玄宗翻开几页,见上面字迹工整,每一户的人口、耕地、所需种子数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不由颔首:“你做事,朕向来放心。”他指尖划过“沧州青县”一栏,那里密密麻麻记着二十余户孤寡老人的姓名,旁边用朱笔注着“已安排乡邻照拂”,嘴角的笑意更深了,“这些细节,亏你能想到。”
李瑁低头道:“百姓之事无小事。臣在沧州时,见一位老婆婆守着空荡荡的屋子,说儿子战死了,自己又种不动地,便想着若不妥善安置,怕是开春也没人愿留。”他顿了顿,想起那老婆婆颤巍巍塞给他的柿饼,至今齿间仿佛还留着那份清甜,“臣已让各州府筛选出有经验的老农,组成帮扶队,一对一教新归乡的百姓打理田地。”
“好,好一个‘百姓之事无小事’。”玄宗将册子递给张九龄,“宰相看看,这便是我大唐的少年郎,既有锋芒,又存仁心。”
张九龄接过册子,仔细翻阅,不时点头称赞:“荣王殿下不仅清剿了叛匪余孽,更能安抚民心,此乃治本之策。臣注意到,殿下在赵州推行的‘以工代赈’之法颇为精妙——让流民参与修水渠、筑堤坝,既能解决温饱,又能兴修水利,一举两得啊。”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吏部尚书捋着花白的胡须,感慨道:“想当年,太宗皇帝平定突厥,靠的是铁骑;如今荣王安定河北,靠的是民心。这才是江山稳固的根本啊。”
李瑁刚要谦逊几句,殿外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杨玉环领着几名宫女端着食盒走进来。她今日穿了件月白色宫装,裙摆上用银线绣着细密的缠枝纹,行走时衣袂轻扬,宛如月下流萤。“陛下,各位大人,”她屈膝行礼,声音柔婉如琴音,“听闻荣王殿下从河北归来,臣妹特意让人做了些河北风味的点心,给大家尝尝鲜。”
宫女们将食盒一一打开,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蒸糕、酥脆的胡麻饼,还有用新磨的豆粉做的驴打滚。杨玉环拿起一块蒸糕,递到李瑁面前,眼波流转:“这是用赵州新麦做的,殿下尝尝,比长安的麦粉是不是更清甜些?”
李瑁接过蒸糕,指尖不经意触到她的指尖,两人都微微一顿,随即各自移开目光。李瑁咬了一口,温热的米香混着淡淡的枣泥甜味在口中散开,确实带着河北麦田的质朴气息,他笑道:“不错,比长安的多了些烟火气。”
“烟火气才好呢,”玄宗接过杨玉环递来的胡麻饼,咬了一大口,“说明百姓能安稳过日子了。瑁儿,你在河北时,可听说民间给你编了歌谣?”
李瑁一愣,随即有些不好意思:“臣略有耳闻,不过是百姓抬举。”
“什么抬举,”户部侍郎笑着插话,“臣昨日收到沧州刺史的奏报,说当地孩童都在唱‘荣王来,沟渠通;荣王走,粮仓丰’,这可是实打实的民心啊。”
众人哄笑起来,殿内气氛愈发轻松。李瑁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在河北的那些日夜:在赵州疫区,他和医官们一起熬药,汗水浸湿了衣背,却在看到病患退烧时觉得一切都值;在沧州城外,他和士兵们一起加固堤坝,手掌磨出了血泡,却在看到百姓们送来的热汤时感到温暖;在青县的田埂上,他跟着老农学看墒情,泥土沾满了裤脚,却在听闻来年亩产预估时满心欢喜。
“陛下,”李瑁忽然开口,目光明亮,“臣此次在河北,发现许多荒地因缺水而闲置。臣想开春后带人去疏浚河道,再修几座水库,这样即便遇上旱年,庄稼也能有收成。”
“准了。”玄宗毫不犹豫,“需要多少人力、粮草,尽管跟户部提。朕还听说,你想在河北推广水稻种植?”
“是,”李瑁点头,“江南的稻种产量高,臣已让人从苏州调了些良种,打算先在沧州试种。若是成功,便能让河北百姓多些收成。”
张九龄抚掌道:“此乃利国利民之举!臣愿让户部全力配合,调拨农具、种子,再派几名农官协助殿下。”
“臣也愿举荐几位熟悉水利的官员,随殿下同去。”工部尚书也出列附和。
一时间,殿内官员纷纷建言献策,有的提议派军医随行以防疫病,有的愿意捐赠新式农具,还有的自请前往河北协助推广农技。李瑁一一记下,心中暖意涌动——这便是大唐的朝堂,纵有分歧,却总能在为百姓谋福祉的事上同心协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