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躬身道:“殿下,增办学堂涉及选址、师资等诸多问题,需与各地官府协同合作,臣这就去安排。”
商议完毕,各部门大臣纷纷领命而去,一场提升大唐国力的宏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在农业推广方面,农技人员分成多个小队,奔赴大唐各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的耕种技术。在关中平原,农技人员展示了一种新型的轮耕方法,能够有效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们亲眼看到试验田的丰收成果后,纷纷踊跃学习。同时,工部制造的新型灌溉工具——水车,也在各地的农田中转动起来,清澈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引入田间,滋润着庄稼。
商业发展上,沿海港口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广州,一座大型港口正在紧张施工。工匠们日夜劳作,搬运巨石,修建码头。李瑁亲自前来视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格把关。“这港口建成后,将成为大唐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一定要确保坚固耐用。”他对负责工程的官员说道。
随着港口的逐渐建成,各地的商人闻风而动。一些有远见的商人开始组建船队,准备开展海外贸易。李瑁还专门设立了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制定相关的贸易规则和税收政策。
军事研发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兵部挑选了一批精通机械制造和兵器工艺的能工巧匠,与工部的技术人员一起,投入到新型武器的研制中。他们根据李瑁提供的图纸,反复试验,不断改进。连发弩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弩箭卡壳的问题,工匠们日夜钻研,经过数十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在军队训练方面,各地的军营中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在教官的严格要求下,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他们练习刀枪剑戟的使用技巧,进行队列演练,还模拟各种战斗场景进行实战训练。李瑁定期视察军营,对训练出色的士兵和将领给予嘉奖,激励士气。
文化教育领域,新建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唐各地涌现。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一座宽敞明亮的学堂刚刚落成。孩子们背着崭新的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学堂。学堂里,先生们拿着统一编写的教材,认真授课。算术课上,先生教孩子们如何计算田亩面积、粮食产量;历史课上,孩子们聆听着大唐的辉煌历史,心中充满自豪。
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文人墨客们纷纷响应文学奖项的号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争奇斗艳。一位年轻的诗人创作了一首描绘大唐盛世的长诗,在文坛引起轰动,被广泛传颂。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一些保守的农民对新方法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李瑁得知后,让农技人员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现场示范,还让受益的农民现身说法,逐渐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商业发展中,海外贸易面临着海盗的威胁。一些海盗团伙在海上肆意劫掠商船,严重影响了贸易往来。李瑁立刻命令水师加强巡逻,对海盗进行围剿。经过几次激烈的海战,海盗势力被大大削弱,海上贸易得以恢复正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年之期逐渐临近。李瑁密切关注着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农业产量稳步增长,新开垦的荒地带来了额外的粮食产出;商业繁荣,海外贸易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库;军事上,新型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士兵们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文化领域,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
在三年期限的最后一个月,李瑁再次对各项指标进行核算。经过紧张的统计和评估,结果令人振奋:大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五成,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军事建设方面,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已然成型;文化繁荣也有目共睹,学堂遍布全国,文化作品百花齐放。
李瑁深知,这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带领着大唐,成功应对了系统发布的艰巨任务,为大唐的未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他也期待着,系统给予的丰厚奖励,将为大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的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稳固。李瑁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望着繁华的城市和安居乐业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他知道,大唐的辉煌之路还将继续延伸,而他将一如既往地引领着大唐,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迈进。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