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看着地图,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多谢长老!请转告各位义士,待击退敌军,本将定奏请陛下,为诸位请功!”
长老哈哈一笑:“将军客气!我等虽是江湖人,却也是大唐子民,护土卫疆,分内之事!”
这样的场景,在大唐的边境线上屡见不鲜。据兵部统计,仅去年一年,江湖义士营便协助唐军击退大小侵扰三十余次,救下百姓数千人,缴获的战马、粮草更是不计其数。李瑁在朝会上曾感慨:“江湖不是朝廷的对立面,而是大唐的筋骨。筋骨强健,国家方能立得住、走得远。”
江湖的稳定,更惠及了寻常百姓。在江南水乡,曾因帮派争夺码头而停滞的漕运,如今畅通无阻,商船日行千里,稻米、丝绸得以快速运往各地;在蜀地山区,议事会设立的“武学堂”免费教授山民基础拳脚,既让他们能防身自卫,又约束了山民中好勇斗狠的习气;就连长安城中的市井小儿,也能说出几句“少林拳刚、武当剑柔”,模仿着江湖武师的招式打闹——江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融入大唐血脉的一部分。
这日,李瑁微服来到洛阳的武学编修馆。馆内,数十位白发老者正围坐在一起,对着泛黄的拳谱争论不休。见李瑁进来,众人纷纷起身行礼,玄智大师笑道:“殿下来得正好,我等正为《总录》中‘内力运功图’的标注争执不下,还请殿下定夺。”
李瑁摆摆手,走到案前翻看图纸,笑道:“诸位都是武学宗师,何必问我这个门外汉?依我看,不如各按门派心法标注,再附上台词解释,让后学者自行参悟——武学本就无定法,强求统一,反倒失了灵气。”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随即抚掌大笑。清风道长道:“殿下此言有理!是我等钻了牛角尖。武学如江河,分流方能汇聚,强求一致,反倒成了死水。”
李瑁看着眼前这些曾为“武学正统”争得面红耳赤的老者,如今能心平气和地探讨学问,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初设议事会时,多少人质疑“江湖事岂能由朝廷插手”,多少人担忧“门派传承会被同化”,而如今,江湖不仅守住了传承,更焕发了新生,这其中,正是“尊重”二字在起作用——朝廷尊重江湖的规矩,江湖尊重朝廷的法度,彼此守住边界,又相互借力,方能成就今日的和谐。
离开编修馆时,暮色已浓。洛阳城的夜市正热闹起来,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议事会智破连环案”,酒肆里的镖师们谈论着下月要护送的西域商队,连卖糖画的小贩,都能捏出“少林武僧”“武当道长”的模样。
李瑁站在街角,听着这喧嚣市井声,心中一片安宁。他知道,江湖的稳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功绩,而是无数人放下执念、携手同行的结果。议事会的钟声、武学馆的争论、边境线上的呐喊、市井间的传说,共同谱写着大唐江湖的新篇章。
然而,平静之下,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李瑁刚回到长安不久,便收到了来自议事会的加急密报。密报称,在西域边境发现了一股神秘的江湖势力,他们行踪诡秘,似在策划着一场针对大唐的阴谋。李瑁立刻召集议事会代表与朝廷官员商议对策。众人推测,这股势力极有可能与之前淮水流域械斗背后的境外势力有关。议事会决定派遣精锐义士营深入西域探查,朝廷则增派军队加强边境防御。与此同时,江湖各门派也纷纷响应,主动请缨协助。李瑁深知,此次挑战不同以往,但他坚信,只要朝廷与江湖继续携手,尊重彼此,定能像以往一样,化险为夷,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大唐盛世与江湖和谐。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