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站在巷口,看着这一幕,对身旁的京兆尹说道:“惠民坊的成效不错,但不能只靠官府。你看,能不能让坊里的商户也参与进来?比如米店每月捐一担米,药铺定期义诊,既减轻官府负担,也能让百姓感受到邻里互助的暖意。”
京兆尹连忙记下:“殿下所言极是,臣这就去安排。”
民生改善,更要兼顾偏远之地。在蜀地的大巴山区,李瑁下令修建的“便民桥”刚落成。这座横跨深谷的木石结构桥,长十余丈,宽三丈,是当地山民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此前,山民们要绕着陡峭的山路走三个时辰才能到镇上,如今过桥只需一炷香功夫。
桥落成那日,山民们敲着锣鼓,捧着自家种的核桃、板栗,非要送给建桥的工匠。领头的老族长颤巍巍地摸着桥栏,对前来视察的地方官说:“大人,这桥不是木头石头搭的,是殿下的心啊!俺们山里人,以后能把药材、山货运出去,娃娃们也能去镇上念书了!”
地方官笑着拿出朝廷颁发的《山区帮扶章程》:“老族长,这还不算完。朝廷还要在镇上设个‘山货集市’,派懂行的人来教大家辨认药材、给山货定价,往后啊,你们的日子会更红火。”
在岭南的瘴疠之地,李瑁则推广了“防疫新策”。他令太医署编写《瘴气防治手册》,教百姓用艾草驱虫、喝草药预防疫病;还在每个村寨设立“防疫点”,由专人负责焚烧垃圾、清理污水。往年一到雨季便肆虐的疟疾,今年竟少了七成,山民们都说:“荣王殿下的法子,比山神还灵验。”
这年秋收时节,李瑁收到了各地送来的“丰收报喜信”。关中的麦子亩产创了新高,江南的稻田里谷穗压弯了腰,蜀地的茶园新茶卖出了好价钱,岭南的荔枝通过新修的快马道,三日内便能运到长安……户部呈上的户籍册上,新增人口比去年多了五万,流民尽数安置,逃荒的百姓也陆续返乡,连负责赈灾的官员都打趣说:“再这么下去,咱们都要失业了。”
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举办了“百姓同乐会”。李瑁与玄宗一同登上城楼,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耍杂耍的、卖糖人的、踩高跷的,男女老少脸上都挂着笑。广场中央,一群来自惠民坊的老人正表演着自编的秧歌,唱词里满是“感谢殿下恩情”“大唐万年长”的字句。
玄宗指着楼下欢腾的景象,对李瑁笑道:“瑁儿,你看这百姓安乐,比打赢十场仗、收十个属国更让朕欣慰啊。”
李瑁躬身道:“这都是陛下仁德,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玄宗摇摇头,眼中满是赞许:“朕知道,这一年你跑了多少路——关中看水渠,蜀地察桥梁,岭南验药材……百姓心里都记着。昨日朕收到一封蜀地山民的信,用炭笔写的,歪歪扭扭,却写了足足三页,说‘桥通了,路平了,日子甜了’,这才是最实在的赞歌啊。”
李瑁望着远处夕阳下的长安城,坊市炊烟袅袅,官道车马不息,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民生改善从无终点,今日修了水渠,明日要架桥梁;此处安了流民,彼处要防疫病。但只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一步一步踏实去做,大唐的根基便会愈发牢固,这盛世,便能如渠中流水,绵延不绝。
夜色渐浓,城楼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街上仍未散去的人群。李瑁仿佛能听见,从长安到边疆,从城镇到山村,无数百姓的欢声笑语汇聚成一首歌,那是属于大唐的,最动听的民生乐章。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