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吴县曾有个“张老虎”,霸占码头,强收商户保护费,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新任县令刘岩到任后,按“官民联防”之法,联合当地丐帮分舵与乡勇,趁夜突袭张老虎的巢穴,人赃并获。公审那日,百姓涌到县衙前,扔菜叶、吐唾沫,可见积怨之深。刘岩将张老虎的家产充公,一半用于修缮码头,一半赈济贫民,吴县的商路自此畅通无阻。
地方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百姓的笑脸里。半年后,李瑁微服巡查江南,所到之处,皆是新气象。
在一处小镇,他看到街边店铺林立,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富足的笑容。茶馆里,老人们正谈论着新修的水渠让农田灌溉更便利,孩子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一位老者认出了李瑁,激动地上前说道:“殿下,自从您推行这些新政,咱们日子是越过越好啦!”李瑁微笑点头,心中满是欣慰。
然而,当他走到一处村落时,却发现这里的景象与别处不同。农田荒芜,百姓面有菜色。经过询问得知,此地遭遇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瞒报灾情,未及时开仓放粮。李瑁心中怒火中烧,立刻命人彻查此事。他深知,地方治理虽已初见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他决定加快制度的完善与推广,让每一处郡县都能真正享受到新政带来的福祉,让大唐的根基在这稳固的地方治理中。
苏州的织工学堂里,姑娘们正用新式织机织出五彩丝绸,织坊老板笑着说:“托殿下的福,这丝绸比以前薄三成、亮十倍,波斯商人都抢着要!”
绵州的山路上,新修的石板路蜿蜒伸展,挑着山货的脚夫走得稳当:“以前下山卖药要走一天,现在一个时辰就到集市,价钱能多卖两成!”
巩县的农田里,农户们用堆肥法种的麦子长势喜人,周明正在田埂上与老农讨论收成:“按这势头,秋收后每家至少能多存两石粮,再也不怕荒年了。”
在一处驿站歇脚时,李瑁听到几个行商闲聊。“如今走南闯北,最省心的就是地方官办事利索。”一个盐商说,“上个月在蜀地遇了劫道的,报官后,县令带着乡勇和几个江湖人,三天就把货物追回来了。”
“何止啊,”另一个布商接话,“我在洛阳城外丢了一匹马,去县衙报了案,小吏登记得清清楚楚,没过五天就找到了——说是乡约带着村民在荒地里发现的。”
李瑁听着这些话,心中安定。他知道,地方治理的要义,不在于制定多么繁复的条文,而在于让官吏真正“向下看”——看到百姓的难处,看到土地的潜力,看到潜藏的隐患。当每个州县都能做到“知民生、兴实业、守规矩”,大唐的根基便会如磐石般稳固。
回到长安后,李瑁在朝会上听取了考功司的汇报:半年内,全国共提拔优秀地方官十七人,惩处贪腐、失职者九人;各地上报的流民安置率达九成,新开垦农田一万余亩,百姓申诉案件下降四成。
玄宗看着这份成绩单,对李瑁笑道:“以前总担心地方官尾大不掉,如今看来,你这‘选贤、立制、明察’三策,真是治本之法。”
李瑁躬身道:“这不是臣一人之功,是上下合力的结果。官吏愿为民办事,百姓愿与官同心,方能如此。”
他心中清楚,地方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今日的成效,不代表明日的安稳。但只要守住“民生为本”的初心,不断完善制度,激励贤能,大唐的州县乡里,便会持续绽放出安宁与生机,为这盛世王朝,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夜色渐深,李瑁铺开全国舆图,在上面标注着下一批需要关注的州县。图上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百姓的期盼,也映照着大唐的未来。他知道,前路仍需步步为营,但只要每一步都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向着百姓的福祉而行,便无惧风雨。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