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领命而去,转身时撞见赵二柱扛着个新造的秤进来,秤杆上刻着“公平”二字,秤砣是用缴获的吐蕃铁甲熔铸的。“殿下,这是给互市点做的公平秤,两边的商人都能信得过。”赵二柱擦了擦秤盘上的铜锈,“俺还在秤杆里藏了根铁丝,谁也别想做手脚。”
李瑁看着那杆秤,忽然想起年轻时在西市见过的胡商,那时的秤砣都是木头的,缺斤少两是常事。他拍了拍赵二柱的肩膀:“再做十杆,让柳明月的斥候营送到各个互市点,告诉那里的官员,谁敢在秤上动手脚,先打五十大板,再贬去岭南种树。”
开春后,第一个互市点在河源正式开市。大唐的商队拉来了一车车的蜀锦、青瓷和茶叶,吐蕃的牧民赶着成群的牦牛、骏马,还有用玛瑙、琥珀换来的香料。柳明月带着斥候营在市集周围巡逻,见有个吐蕃小孩盯着糖人看,便掏出铜钱买了一个递给他,小孩怯生生地接过,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引得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苏明远也带着工匠来了,在市集旁搭起棚子,教吐蕃人组装水车。一个藏族老阿妈看着水流顺着木槽淌进田里,激动得用额头抵着苏明远的手背,嘴里念叨着听不懂的祝福词。苏明远红了脸,忙把一套更细致的图纸塞给她儿子,比划着说“照着这个做,能浇更多地”。
消息传到长安,李瑁正在政事堂与新罗、日本的使者商议。新罗使者求大唐派农技官去指导种稻,日本使者则想请工匠去教他们烧瓷器。李瑁都应了,还额外加了一条:“让你们的贵族子弟来长安上学,学咱们的历法、算学,学通了的,朕给他们官做。”
使者们喜出望外,新罗使者当场献上一匹雪白的高丽纸,纸上用汉字写着“永世和好”;日本使者则递上一把武士刀,刀鞘上漆着樱花,说是天皇亲手所赐。
夏日的午后,李瑁收到陇右送来的捷报——互市第一个月,大唐就换来了五千匹良马、三万张羊皮,吐蕃的农田因为用了新水车,青稞产量比去年多了两成。更让他欣慰的是,陈石头和其他被俘士兵都回来了,虽然断了腿的陈石头拄着拐杖,却依旧挺直了腰杆,见到李瑁时,还挣扎着要行跪拜礼。
“起来吧,都是功臣。”李瑁扶起他,让内侍给他搬椅子,“我给你在长安安排个差事,去军校教新兵射箭,你的本事,可不能浪费了。”
陈石头眼眶红了,哽咽着说:“殿下放心,小的就是爬,也要把本事教给弟兄们!”
傍晚的长安城,西市的胡商又多了起来。大食的香料、波斯的地毯、回纥的皮毛堆成了小山,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被装上骆驼,即将踏上西行的商路。酒肆里,吐蕃的牧民与大唐的士兵拼着酒,用彼此都半懂不懂的语言聊着天,笑声混着胡姬的琵琶声,飘出很远。
李瑁站在城楼上,望着暮色中的商队缓缓出城,驼铃声在晚风里悠扬。他想起年初时剑拔弩张的边境,想起那些藏在暗处的阴谋,再看看眼前这平和的景象,忽然觉得,所谓盛世,从来不是靠刀枪打出来的,而是靠一颗愿意守护安宁的心,靠一双能种出庄稼、能造出器物的手,靠一条条互通有无的商路,把不同的人、不同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
案上的国书又换了新的,吐蕃赞普的信里开始说“今年的青稞格外饱满”,大食苏丹则问“下次互市能不能多送些蜀锦”,回纥可汗更直接,说他的小儿子在长安上学,学会了背《论语》,要李瑁给赐个名字。
李瑁拿起笔,在回纥可汗的信上批复:“就叫‘思唐’吧,思念的思,大唐的唐。”
墨迹干透时,天边的晚霞正浓,把长安城染成了一片金红。远处的军营传来收操的号角,与西市的驼铃声、酒肆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柔而雄浑的歌。李瑁知道,这歌声里,有刀剑归鞘的安宁,有车马穿梭的繁华,有不同语言的问候,更有这片土地上,所有人对和平最朴素的向往。
而这,或许就是他和无数人努力的意义——让边境的烽燧不再燃起狼烟,让互市的秤杆永远公平,让不同民族的孩子,能在同一片阳光下,笑着长大。
夜风渐起,吹得城楼上的旗帜猎猎作响。李瑁转身下楼,身后的长安城已亮起万家灯火,像撒在大地上的星辰,温暖而明亮。他知道,只要这灯火不灭,这歌声不停,这大唐的边境,就永远是一道充满生机的界线,而不是一道冰冷的鸿沟。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