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眼睛一亮:“周先生愿意指点?”
“儒者,入世也。”周敦颐拿起案上的笔,蘸了些墨,“盟主若不嫌弃,周某愿在此多留几日,为各门派的首领讲讲兵法与处世之道。江湖人重义气,却也需知进退,懂权衡,方能长久。”
他这话正说到李瑁心坎里。联盟中许多掌门都是草莽出身,勇猛有余,谋略不足,若是能得周敦颐指点,想必能少走许多弯路。
接下来的几日,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成了总坛最热闹的地方。秦沧抱着《吴子》啃得满脸通红,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拉着周敦颐问个不停;飞星派的刘掌门则对《论语》里的“和而不同”颇有感触,对着李瑁感慨:“先前总觉得非黑即白,如今才明白,联盟要的不是所有人想法一致,而是能容得下不同的声音。”
李瑁听着这些话,心中渐渐踏实。他知道,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比一百次严厉的训诫都管用。
这日傍晚,李瑁送周敦颐回住处,路过总坛西侧的碑林。那里原本只刻着江湖联盟的盟誓,如今却多了几方新碑——有慧能大师题写的“慈悲为怀”,有玄尘道长手书的“道法自然”,还有周敦颐写下的“天下大同”。夕阳照在石碑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镀上了一层金光。
“盟主看这石碑,像不像一幅画?”周敦颐忽然道,“佛道儒侠,看似不同,实则都在画里。”
李瑁望着四方石碑围绕着中央的盟誓碑,忽然明白了——江湖从不是孤立的,它与宗教、与儒学、与这天下的芸芸众生,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稳定,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让不同的溪流汇入同一片江海。
“周先生说得是。”李瑁轻声道,“以前我总想着,江湖要独立于朝堂,却忘了,江湖人也是这天下的一份子。”
周敦颐抚须而笑:“盟主能想通,便是苍生之福。”
夜色渐深,总坛的灯笼次第亮起。李瑁回到书房,案上放着一封刚送到的密信,是影阁从边境传回的——吐蕃已联合党项,屯兵十万于雁门关外,朝廷的急报怕是明日就到。
他拿起信纸,指尖却不再像往日那般冰凉。因为他知道,这一次,他不再是孤军奋战。大慈恩寺的分院会传递消息,重阳观的道士能做翻译,白鹿洞书院的兵法或许能派上用场,甚至连那些看似不问世事的僧人、道长、儒生,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窗外传来一阵琴声,是重阳观的道长在与清风观的弟子合奏。琴声清越,带着几分出世的淡泊,却又隐隐透着一股入世的坚韧,像极了此刻的江湖——既有刀光剑影的凌厉,也有经卷典籍的温润,更有那一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赤诚。
李瑁铺开信纸,提笔写下回信,让影阁告知边境将士:江湖联盟,不日便至。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望向窗外。月光穿过银杏树梢,落在那方新立的“天下大同”碑上。他忽然觉得,这场与宗教势力的交流会,不仅丰富了江湖的文化,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和谐,关于共融,关于守护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在雁门关的风沙里,在大唐的万里河山间,开出最坚韧的花。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练武场上传来的呼喝声,与书房里淡淡的墨香交织在一起。李瑁知道,江湖的故事,从来不止于恩怨情仇,更有这些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温暖而明亮,照亮着前路,也温暖着人心。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