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午后,李瑁正在查看各门派报来的公益计划,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突然跪在总坛门前,手里捧着半袋炒熟的豆子,说是“报答联盟救了他全家的命”。汉子身后跟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正是当初在百艺堂学交涉的石敢当——他这次去川西,凭着王晏教的话术,竟说动了两个地主主动捐粮。
“盟主,这豆子是俺们村新收的,炒得香。”汉子把布袋往李瑁手里塞,“村里人都说,以前见了带刀的就躲,如今见了江湖人,就像见了亲人。”
李瑁接过布袋,指尖触到温热的豆子,心里也暖烘烘的。他忽然想起刚成立联盟时,江湖人在百姓眼里,不过是“打家劫舍”的代名词;可如今,那些曾经的畏惧,竟变成了这般沉甸甸的信任。
“让伙房把豆子煮了,给百艺堂的孩子们当点心。”李瑁对身旁的弟子道,又转向汉子,“你们村想种耐旱稻种吗?农圃班的弟子可以去教技术,收成后多余的,联盟还能帮着卖到城里去。”
汉子愣了愣,随即连连磕头:“真……真能这样?俺们村的地薄,种啥都收不多,要是能……”
“能。”李瑁扶起他,“联盟在潼关开了个商号,专门收农户的杂粮、草药,保证不压价。你们种得好,往后的日子就能好起来。”
汉子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拉着小子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反复念着“活菩萨”。李瑁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明白,所谓社会责任,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弯下腰,帮着百姓一起把日子过好。
入秋时,江湖联盟的善举渐渐传遍大唐。长安的《京报》特意刊登了一篇《青城义举记》,说“江湖人不再是游民浪客,而是济世之侠”;连向来对江湖人颇有微词的礼部尚书,都在朝堂上称赞“联盟所行,堪比古之善士”。
重阳那日,李瑁收到一封来自岭南的信,是那个瘸腿老农托商队带来的。信上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稻子收了,够吃三年。先生教的字,会写‘谢’了。”信纸里还夹着半片金黄的稻穗,穗粒饱满,带着阳光的气息。
李瑁将稻穗夹进账簿,目光落在最新的记录上:各门派已在十六州设了义学,收弟子三千余人;帮助七个县的农户种上了经济作物;商号收购的杂粮草药,让农户增收三成……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张不再愁苦的脸。
暮色降临时,百艺堂的孩子们在银杏树下朗诵新学的课文,其中一句是周敦颐写的:“侠者,非独仗剑,更在护民。”声音清脆,像一串珠子滚过青石板,落在每个人的心上。
李瑁站在廊下,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影。江湖的刀光剑影从未停歇,朝堂的风波也随时可能再起,但此刻他的心里却异常踏实。因为他知道,当江湖联盟的侠义,化作义学里的读书声,化作田间饱满的稻穗,化作灾民碗里的热粥,这片江湖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百姓的认可,比任何武功、任何权势都更能护佑联盟长久。
夜风带来远处商号的算盘声,与孩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李瑁忽然想起那个梳羊角辫的小姑娘写的“侠”字,此刻才真正懂得,这字的分量,不在刀光里,而在千万苍生的笑脸上。
他转身走进书房,提笔写下新的计划:明年开春,在河东设织坊,教妇女织布;在西域开商路,让边疆的皮毛、玉石能换粮食……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在描绘一幅辽阔的画卷,画里有刀光剑影的江湖,更有炊烟袅袅的人间。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