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部的弟子们没闲着,他们把重建的场景画成了连环画。有“沈先生教垒墙”“赵队长修官道”“互助队盖新房”,每幅画旁都写着“某日某地,众人合力”,贴在临时搭建的布告栏上,看的人越多,干活的劲头越足。
半月后,第一批新房在高地上立了起来。墙是用“鱼骨墙”法垒的,屋顶铺着波斯毡布,窗台上摆着灾民从洪水里捞出来的瓦罐,里面插着新摘的野菊花。瘸腿妇人牵着孩子走进新房,摸着结实的墙壁,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真的……有家了。”
与此同时,官道也修通了。赵虎带着弟子们在路口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同心路”三个字,旁边小字写着“江湖联盟与淮州百姓共筑”。第一辆运粮的马车从路上驶过,车老板勒住马,对着石碑拱手:“这条路修得结实,比以前还好走!”
粮食和物资的供应从未断过。民生协调部每日清点各户的消耗,按人口分发粮米、布匹,账目写在布告栏上,谁领了多少、还剩多少,一目了然。清议堂的人每日巡查,发现有个分坛弟子想多拿两匹布,当即按章程罚他去修厕所,公告贴出来,谁都不敢再徇私。
一个月后,当李瑁再次巡查灾区时,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成片的新房错落有致,官道上车来车往,田埂上有人在翻土——科技研发部改良的“防陷犁”派上了用场,犁头带铁齿,能把板结的泥地翻松,弟子们正手把手教农户使用。
集镇上的铺子也陆续开了张。张老汉的远房侄子在淮州开杂货铺,洪水冲毁了货柜,联盟送来新木料,文宣部还帮他画了新招牌,上面画着银杏叶和“诚信铺”三个字。他见了李瑁,非要塞一包新炒的瓜子:“盟主尝尝,这铺子能重新开起来,全靠联盟啊!”
在临时搭建的学堂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传了出来。课桌是用救灾剩下的木板拼的,课本是文宣部赶印的《千字文》,教书的是个逃过难的老秀才,他说:“房子盖好了,路修通了,还得让娃们念书,日子才能真的有奔头。”
李瑁站在学堂外,听着孩子们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忽然想起刚来时的满目疮痍。他转头问身边的秦风:“账上还剩多少银子?”
秦风翻着账本:“海外事务部那笔订金花得差不多了,但各分坛的商号捐了不少,加上朝廷拨的赈灾款,还够支撑到冬播。科技研发部说,他们正琢磨着在河边修‘防洪堤’,用夯土器和石块结合,比以前的土坝结实十倍。”
“让他们尽管修。”李瑁望着远处正在翻土的农田,“再冷的冬天,只要有房住、有粮吃、有田种,百姓心里就暖。等明年开春,这里定会比灾前更兴旺。”
离开淮州那日,灾民们自发站在“同心路”两旁相送。有人捧着新收的红薯,有人抱着刚织的粗布,还有孩童举着文宣部画的连环画,追着车队跑。那瘸腿妇人带着孩子,对着李瑁的马车深深鞠躬,孩子不懂事,却学着娘的样子,把手里的野菊花朝车上抛去。
马车驶上“同心路”,石板平整,车轮滚动得格外平稳。李瑁掀开窗帘,望着渐渐远去的村落,新房的屋顶在夕阳下闪着光,像一片重生的星辰。
他忽然明白,救灾救的是急难,重建续的是生机。江湖联盟的力量,不仅在于危难时伸出援手,更在于能陪着百姓一砖一瓦地把日子重新垒起来,让他们在废墟上看到希望,在汗水中找回底气。
车窗外,文宣部的弟子正把淮州重建的画稿捆成卷,说要带回总坛,编进新的《江湖图志》。李瑁知道,这些画里不仅有新房、新路,更有百姓眼里重燃的光,那才是比任何章程、任何器物都珍贵的东西。
秋风掠过平原,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远处的防洪堤已筑起半人高,夯土器落下的“砰砰”声,像在为这片土地的新生,敲响了沉稳而有力的鼓点。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